缩略图

大学生就业意识研究综述

作者

森巴提•波来 郭奕达 李森 王俊海 姚佳辰 黄晓琪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省锦州市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就业意识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探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大学生就业意识,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识;研究综述

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意识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意识,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和行为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政府就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1.大学生就业意识研究的基本概念

1.1就业意识的定义

就业意识是大学生对就业相关问题的一种主观认识和心理反应。它涵盖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职业选择、自身职业能力等多方面的认知与思考。从就业市场认知来看,包括对不同行业发展趋势、就业岗位供求关系的了解。在职业选择方面,涉及对理想职业的定位、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例如是更倾向于高收入、稳定性还是个人兴趣发展。同时,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认知包含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评价等。

1.2就业意识的构成要素

就业意识的构成要素丰富多样。首先是职业认知要素,这要求大学生对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路径等有清晰的认识。例如,了解工程师职业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其工作环境可能更多是在办公室或者项目现场。其次是自我认知要素,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以及劣势不足。比如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可能更适合从事科研或者金融分析类工作。再者是就业期望要素,包括对薪资待遇、工作地域、企业规模等方面的期望。最后还有就业准备意识,像是否积极参加实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2.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影响因素

2.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识有着深刻的影响。个人的专业知识储备是重要的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认知和职业选择有很大差异。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行业需求旺盛,可能更倾向于进入互联网企业,并且对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有较高的自信。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地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个人的性格特点也在其中起到作用,外向型的学生可能更愿意从事销售、公关类工作,而内向型的学生可能偏好研究型或幕后工作。

2.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不容忽视。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能会支持孩子选择一些起步薪资不高但发展潜力大的职业,比如艺术创作或者公益事业相关工作。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孩子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获得稳定收入的职业。家庭的职业背景也会产生影响,例如父母是医生的家庭,孩子可能从小受到熏陶,对医学职业有更多的了解和向往。家庭的教育观念同样重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家庭,孩子在就业意识上可能更积极主动,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探索不同的就业方向;而过于溺爱孩子的家庭,孩子可能在就业决策上缺乏主见,依赖家人的安排。

2.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识。合理的专业设置能够紧跟市场需求,让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对就业充满信心。例如,一些高校及时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在新兴行业就业的机会。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也非常关键,包括职业规划课程、就业讲座、招聘会组织等。职业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就业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招聘会则为学生提供了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的平台。

2.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塑造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就业市场的规模和结构,在经济繁荣时期,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大学生就业机会增多,他们的就业意识可能更加积极开放,乐于尝试新的职业领域。社会文化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意识,如当前社会对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评价,会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有所权衡。社会舆论对某些热门行业的过度追捧,例如金融行业曾经被视为高薪、高地位的象征,吸引了大量大学生涌入,影响了他们对职业多样性的正确认知。

3.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与提升策略

3.1学校层面的措施

学校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意识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优化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有机结合。例如在商科专业中增加商务谈判、项目管理等实用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其次,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让他们能够给予学生更准确、更实用的就业建议。再者,开展丰富多样的就业实践活动,如企业实习、模拟招聘等。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岗位要求,模拟招聘则让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就业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就业信息,及时推送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第一手的就业资讯。

3.2家庭层面的支持

家庭在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中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职业选择,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追求职业理想。例如,当孩子选择从事艺术工作时,家长不应因担心就业困难而强行阻止。家长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孩子提供一些职业探索的机会,如介绍孩子到自己朋友的企业参观学习,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能够独立自主地做出决策,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孩子面临就业压力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

3.3社会层面的引导

社会在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引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客观报道不同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避免过度渲染某些热门职业,让大学生对就业市场有全面、真实的了解。行业协会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举办行业知识讲座、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向大学生普及行业知识,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咨询和培训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就业。

结语:大学生就业意识研究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就业意识相关概念、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的研究,为高校、家庭和社会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方向。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结合时代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聂蕴.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法律意识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商论,2020(24):187-189.

[2]夏春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透视及其引导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1(5):62-67.

[3]杨伟东.引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思想旗帜[J].政工学刊,202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