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短视频平台语境下经典红色影视剧的二次传播与文化再生产

作者

刘瑾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公教部•社体系 江西南昌 330000

在当下短视频迅速发展的语境中,经典红色影视剧作为承载民族记忆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被重新带入大众视野。抖音、快手、B 站等平台的二次传播,使得《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作品以片段化、混剪化的形式再次走红,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关注。这种传播方式一方面有效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使红色影视剧获得更广泛的受众基础,也让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在轻松的观看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但另一方面,短视频的注意力逻辑也带来了隐忧,许多创作者为了博取流量,将红色经典与娱乐化元素过度拼接,甚至出现消费革命符号的倾向,导致红色文化的庄重性被削弱。本文将以批判性的视角,探讨短视频平台如何改变经典红色影视剧的传播语境,并分析其中的文化再生产机制,强调人民群众在接受和再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为红色文化的健康传播提供借鉴。

1 短视频平台对经典红色影视剧传播语境的改变

在新媒体环境中,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最为活跃的文化传播场域。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播放或者电影院线,抖音、快手、B 站等短视频平台更加强调碎片化传播与注意力获取。经典红色影视剧在这些平台上的再度出现,并不是简单的重播,而是被重新切割、解构、包装后进入公众视野。这种变化从传播逻辑、受众群体、文化功能三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红色影视剧的接受方式与意义重构。

从平台逻辑与算法驱动的角度来看,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机制决定了内容必须符合“快速吸引眼球”的原则。算法会优先推送点赞、评论、转发较多的视频,而这些视频往往集中在影视剧最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片段。以《英雄儿女》为例,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场景被剪辑成几十种不同版本在抖音上流传,有的加上激昂音乐,有的配上字幕强化情绪,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上百万的点击。这样的片段确实有助于红色影视剧破圈,但也引发一个问题:观众只记住了某一个燃点,却忽略了电影整体的历史背景和叙事逻辑。这种片段化传播,在满足注意力消费的同时,也可能造成红色经典被“碎片化理解”,长远来看削弱了影视作品原有的思想深度。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短视频平台带来了更为广泛和多样的观众群体。传统的红色影视剧观众大多是中老年群体,而在短视频平台上,数据显示 18—30 岁的年轻人是主要观看群体。他们的观看方式更随意化,往往在通勤、休闲时通过几分钟的短视频接触这些经典内容。这样的变化带来积极的一面,即红色影视剧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或者“官方宣传”,而是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快手的“红色经典台词接力”活动中,超过 10 万用户模仿演绎经典对白,其中既有学生群体,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他们通过参与获得情感共鸣,形成网络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这种自发参与显示了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主体性。然而与此同时,娱乐化模仿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有些用户仅仅把红色台词当作“热梗”,并没有深入理解背后的历史意义。这说明二次传播虽然扩大了受众,但如何保证受众能够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依然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文化功能上看,短视频平台既放大了红色影视剧的教育意义,也带来了消费化风险。一方面,短视频的形式使经典红色影视剧在重大节日节点得以再次走红。例如,2024 年“七一建党节”期间,抖音推出了“红色影视剧混剪”活动,播放量超过 3 亿次,许多青年在评论区表示“第一次完整看了《建党伟业》”“被英雄气概震撼”。这种现象说明短视频确实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短视频传播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商业逻辑,不少创作者利用红色影视剧片段来吸引流量,甚至作为广告背景。比如,有账号将《上甘岭》战斗场景作为抗疲劳饮料的宣传片段,引发网友批评“消费先烈”。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操作,不仅损害了红色影视剧的庄重性,也伤害了公众的情感认同。这种情况提醒我们必须保持批判意识,防止红色文化被过度娱乐化、消费化。

更为重要的是,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方式对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普通人可以更便捷地接触红色影视剧,甚至通过模仿、混剪参与到文化再生产之中。例如,一位来自江西的大学生创作了《红色娘子军》片段解说视频,用本地方言讲述故事情节,不仅获得几十万次播放,还引发观众留言“这种讲法很亲切”“让我想起家乡的革命历史”。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显示了人民在文化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如果平台仅仅以流量为导向,那么群众参与就会被引导到表层娱乐化的层面,失去了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因此,如何平衡“人民性”与“商业性”,是短视频传播红色经典必须直面的课题。

2 经典红色影视剧的二次传播形式与案例分析

2.1 剪辑与混剪的传播逻辑

在短视频平台上,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将经典红色影视剧的片段进行剪辑与混合。这类传播方式往往选择影视剧的高潮部分,配上流行音乐或字幕,从而制造情绪的冲击力。例如,《英雄儿女》中王成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场景被剪辑成数十种版本,有的加入现代电子音乐,有的强化慢动作处理,迅速在抖音形成刷屏效应。其积极作用在于让年轻观众通过短暂的片段接触到红色精神,感受到英雄主义的震撼。但同时也带来问题:观众可能只停留在“燃点”上,忽视了影片完整叙事的教育价值,甚至在部分混剪视频中,音乐与画面的不协调削弱了红色经典的庄重性。这种现象值得批判,因为它反映出流量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凌驾于文化传承之上。

2.2 解说与二次创作的“接地气”表达

另一种重要形式是影视解说与再创作,即通过主播口语化的讲解,把红色影视剧的故事重新叙述出来。这类视频往往语言通俗,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例如,在快手平台上,有博主用山东方言解说《地道战》,他把复杂的战术过程讲得生动幽默,让不少观众留言“这才是爷爷奶奶说过的故事”。这种做法体现了人民性的传播路径,即通过地方化、生活化的叙述,把红色经典拉近到普通群众的日常语境中。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部分解说为了搞笑效果,夸张敌我对抗或故意制造笑点,把严肃的抗战故事演绎成娱乐段子。这种娱乐化倾向虽然增加了传播量,却可能消解观众的历史敬畏感,使红色文化流于浅表消费。

2.3 互动营销与群众参与

短视频平台还通过话题营销与互动挑战,推动用户成为二次传播的参与者。以快手在“七一”期间发起的“红色经典台词接力”为例,超过十万用户上传模仿视频,其中包括中学生在教室里背诵《红色娘子军》的台词,也有农民工兄弟在工地上重演《上甘岭》的场景。这种群众性参与体现了红色文化在数字环境中的再生产:普通人民通过模仿与再创作,表达了对红色精神的认同与敬意。这种形式从人民性角度看具有积极意义,它突破了传统单向传播,让群众成为“讲述者”。但是从批判角度看,这类活动也存在一定流于形式的问题,不少用户仅仅为了追逐流量和点赞参与其中,真正理解经典背后历史背景的人并不多。这提醒我们,二次传播的群众参与需要制度性引导,避免变成单纯的娱乐表演。

3 短视频平台中的文化再生产机制

短视频平台不仅仅是传播的渠道,更是经典红色影视剧进行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场域。所谓文化再生产,指的是在新的传播语境下,原有的文化资源经过符号化、情感化和商业化等多重加工,形成新的文化意义并重新进入社会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既展现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活力,也暴露了流量逻辑带来的风险。

符号化与流行化是文化再生产的重要特征。红色影视剧中的经典形象、台词、场景被拆解成可快速传播的符号,成为网络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例如,《红色娘子军》中琼花的形象,被二创视频制成表情包广泛使用,而《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台词则被不断引用在弹幕、评论甚至网络段子中。符号化使红色经典以更轻盈的方式进入青年群体的生活,但问题在于,这些符号往往脱离了历史背景,仅仅作为网络梗存在。很多观众记住了口号,却不清楚人物与历史的真实内涵。这说明符号化虽然拓宽了传播范围,却存在消解历史厚度的风险。

情感共鸣与人民认同是文化再生产得以成立的核心动力。许多青年观众在短视频中接触到红色影视片段,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并在评论区表达“热血澎湃”“被感动到流泪”。例如,2024 年七一建党节期间,抖音上涌现大量混剪视频,将《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片段与庄严音乐结合,评论区充满了“致敬先烈”的留言。更有一些青年表示,因短视频而去观看完整影片,甚至参加线下纪念活动。这种情感共鸣说明,人民群众在文化再生产中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通过评论、转发和二创表达认同。然而,我们也必须批判地看到,这种情感往往是即时的、短暂的,随着话题热度下降很快消退。如何让短视频激发的瞬间情感转化为持续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认同,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商业逻辑深刻影响着文化再生产的方向。短视频平台的运作离不开流量与收益,而红色影视剧作为高关注度的题材,自然被创作者用来吸引点击。有的账号甚至在红色片段上叠加广告字幕,用《上甘岭》战斗场面宣传能量饮料,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弹。这类案例揭示出商业化可能导致红色文化被工具化,甚至引发公众对先烈的不敬感。另一方面,平台也通过运营红色话题来提升自身社会责任形象,例如在国庆、建党节节点推出红色影视剧专题活动,不仅带动了播放量,也引导更多人关注红色文化。这种双重性说明,商业逻辑既能推动红色经典破圈,也可能扭曲其价值,必须在监管和规范中找到平衡。

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文化再生产的重要体现。人民群众不仅是受众,更是二次创作的主体。例如,一位来自湖南的普通农民,在快手上传用乡音重现《地道战》的视频,播放量超过 50 万,评论区充满了“像听爷爷讲故事”的留言。这类案例显示,群众在短视频平台上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播,他们通过再创作赋予红色影视剧新的表达形式和生活意义。这样的实践让红色经典真正“活起来”,而不是局限于课堂与影院。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群众创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作品流于模仿甚至搞笑化,容易让红色影视剧变成娱乐素材,而不是庄重的历史教材。

4 结论

短视频平台为经典红色影视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使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和普通群众中重新焕发活力。但与此同时,娱乐化、碎片化和商业化也在削弱其庄重性与教育价值。只有在坚持人民立场的前提下,引导创作者与平台在二次传播中保持应有的历史深度,才能实现文化再生产的健康发展。未来,应当通过政策规范、教育引导与群众参与结合,使红色影视剧真正成为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敬鑫.甘肃红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DOI:10.27410/d.cnki.gxbfu.2021.000030.

[2]李卓传鑫.恩施州红色文化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23.DOI:10.27764/d.cnki.ghbmz.2023.000204.

[3]龚志刚.红色影视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1.DOI:10.27032/d.cnki.ggdwu.2021.0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