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困境与对策
纪佳慧
铜陵学院 安徽省铜陵市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平台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型就业形态迅速崛起,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劳动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模式灵活、劳动关系复杂,导致其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职业安全等方面面临诸多权益保障难题。然而,当前相关立法存在滞后性,难以适应平台经济发展需求。深入研究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困境并探寻有效对策,对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立法困境
引言: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平台经济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快速扩张,平台灵活就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就业选择。这种新兴就业模式打破了传统就业的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灵活性和自主性。但与此同时,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有法律体系在应对平台经济带来的新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深入剖析立法困境并寻找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1.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现状
1.1平台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平台灵活就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各类平台如网约车平台、外卖配送平台、家政服务平台等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大量劳动者涌入这些平台寻找工作机会,这种就业形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自主选择工作任务。然而,这种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就业稳定性差、劳动强度难以把控等,这都对劳动权益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1.2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的主要内容
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涵盖多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劳动报酬权益,他们有权获得与劳动付出相匹配的合理报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等,并且报酬的计算方式和支付周期应当明确透明。其次是劳动安全与健康权益,由于工作环境多样且复杂,平台应确保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如为外卖员提供交通安全培训、为家政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等。再者是休息休假权益,尽管工作灵活性高,但劳动者也需要有合理的休息时间来保障身心健康,避免过度疲劳工作。
1.3现有劳动权益保护的成效与不足
在现有的劳动权益保护框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和平台已经开始重视劳动者权益,出台了一些保障措施,如一些网约车平台为司机提供了基本的安全保障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条件。然而,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一方面,保护范围有限,很多权益保障措施并没有全面覆盖到所有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另一方面,权益保障的力度不够,对于劳动报酬的拖欠、不合理的劳动强度等问题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导致劳动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充分的救济。
2.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困境
2.1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模糊
劳动关系的认定是保障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的基础,但目前这一标准却十分模糊。传统的劳动关系认定主要基于从属性标准,包括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等。然而在平台灵活就业中,这些标准难以完全适用。例如,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上有较大的自主性,这使得人格从属性难以判断。同时,他们与平台之间的经济关系也较为复杂,可能同时为多个平台工作,收入来源多样化,经济从属性的界定也变得困难。
2.2劳动法律法规适用难题
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在适用于平台灵活就业人员时面临诸多难题。劳动法律法规大多是基于传统的雇佣关系制定的,对于平台经济下的新型就业关系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工时制度方面,传统的标准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难以完全套用到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身上。他们的工作时间具有碎片化、灵活性强的特点,很难按照传统工时制度进行管理和规范。再如,劳动法律法规中的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在平台灵活就业中也难以准确适用,因为平台就业的报酬计算方式多样,可能包括接单量、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难以简单地确定一个最低工资标准。
2.3监管机制不完善
监管机制在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首先,监管主体不明确,平台灵活就业涉及多个部门的管理职能,如劳动部门、交通部门、商务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或者重复监管的情况。其次,监管手段落后,面对平台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特点,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例如,对于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过程监管困难,难以实时掌握他们的工作状态、劳动强度等信息。再者,缺乏有效的处罚机制,当平台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时,现有的处罚措施往往不足以对其形成威慑,导致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3.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劳动关系认定规则
为了更好地保障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需要完善劳动关系认定规则。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一是重新审视从属性标准,结合平台灵活就业的特点,对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进行细化和调整。例如,对于人格从属性,可以考虑平台对劳动者的工作指令程度、劳动者的自主决策空间等因素。二是引入多元认定标准,除了传统的从属性标准外,可以综合考虑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因素。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劳动关系认定规则,使更多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劳动关系,从而为劳动权益保障奠定基础。
3.2构建适应平台经济的劳动法律体系
构建适应平台经济的劳动法律体系是解决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关键。这一法律体系应当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首先,针对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的工时制度,应制定专门的规定,例如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和劳动者的自主选择程度,设计一种弹性工时制度,既能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又能适应平台经济的工作特点。其次,在劳动报酬方面,要建立符合平台经济报酬计算方式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可以考虑以当地同行业平均收入水平、平台订单量等因素为基础,确定一个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
3.3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
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是保障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的重要举措。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可以设立专门的平台经济监管部门,或者由某一部门牵头,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进行监管,避免监管混乱。其次,创新监管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过程进行实时监管,例如通过平台数据监测劳动者的工作时长、劳动强度等。再者,加大处罚力度,对于侵犯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的平台企业,应根据侵权的严重程度,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责令停业整顿等处罚措施,提高侵权成本,从而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结语: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是一个复杂且紧迫的问题,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平台经济的长远发展。通过对立法困境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未来,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监管执法,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的良好氛围,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朱迪.新业态群体的成长与共同富裕[J].学海,2022.1.
[2]汪雁,张丽华关于我国共享经济新就业形态的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4.
[3]孟续铎,吴迪.平台灵活就业新形态的劳动保障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