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思政在高校田径专项教学中的多元化实现路径
谭江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田径运动作为基础体育项目,其追求卓越、挑战自我、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的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然而,传统田径教学存在"重技能轻育人"的问题,思政教育融入方式较为生硬。因此,探索多元化、浸润式的思政教育实施路径,成为提升田径教学育人成效的关键课题。
1 田径运动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深度挖掘与内容重构
深入挖掘田径项目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实现有效融入的前提。短跑项目体现分秒必争的拼搏精神,可与敬业、富强等价值观相联系;中长跑项目是磨练毅力、进行挫折教育的优质载体,诠释奋斗的精神内核;跳跃项目要求不断突破自我,体现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投掷项目蕴含厚积薄发的哲理,引导学生认识扎实基础的重要性;接力项目则是最生动的集体主义教育课堂,彰显团结协作的价值理念。
田径运动的规则体系为法治教育提供丰富素材。从起跑规则到场地规范,都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鲜活案例。教学中应强调对规则的敬畏与遵守,引导学生将这种意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同时,在成绩测量、比赛评判等环节注重诚信教育,杜绝作弊行为,培育学生诚信品格。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体育礼仪,也是开展文明、友善教育的重要内容。
2 多元化路径的实践与探索:方法与载体创新
在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拓展教育载体,将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渗入”而非“硬嵌”到田径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单向技能传授模式,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PBL)和合作学习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例如,在长跑教学中,不再仅仅强调圈数和时间,而是设置“重走长征路”的情境主题,将跑道划分为不同阶段,讲述相应历史阶段的故事,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疲惫中感悟先辈的艰辛与伟大,将体育锻炼升华为一种精神历练。在接力跑教学中,可以采用 PBL 模式,提出“如何实现最快交接棒”的问题,让学生分组研究、协作练习、共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深刻体会团队沟通、分工与信任的重要性。此外,组织班级内部或跨班级的小型竞赛,模拟正式比赛流程,让学生全面体验从备赛、参赛到赛后总结的全过程,全面锻炼其竞争、协作、抗压和遵守规则的综合素养。
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田径场,而应利用线上线下多种载体形成育人合力。在线下,可以邀请优秀运动员、校友举办讲座,分享他们如何通过刻苦训练、遵守规则、团队合作取得成就的真实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组织观看国内外重大田径赛事,引导学生不仅欣赏高超的运动技艺,更要分析运动员的表现、解读其背后的体育精神。在线上,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推送与田径精神相关的文章、纪录片、电影等资源,布置观后感、讨论题等任务,拓展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将田径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举办田径文化节、主题征文、摄影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使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整个校园。
3 保障与支撑:师资建设与评价机制革新
多元化路径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坚实保障。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和关键引路人,而评价机制则是指挥棒,决定着思政教育的落实方向与效果。“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体育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名技能传授者,更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价值观的引领者。高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使其能够敏锐地识别、精准地提炼、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分享成功案例,共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其爱岗敬业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公平公正的作风和健康阳光的形象,成为学生身边最直接、最可信赖的思政“教科书”,通过言传身教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改变以往仅以体能测试成绩和技能达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构建一个融合知识、技能、素养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体系中,除了考核运动技能水平,还应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如是否积极协助同学、是否遵守纪律)、拼搏精神(如在长跑中是否坚持到底)、团队贡献(如在接力项目中的协作表现)、伦理行为(如是否诚信比赛)等纳入评价范畴。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成长。通过这种“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从单纯追求高分转向重视自身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育。
4 结论
高校田径专项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简单贴标签或生硬说教所能达成。它要求我们回归育人本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重构,对教学方法与载体进行多元化创新,并对师资队伍和评价机制进行配套革新。本文所探讨的多元化路径,旨在形成一个从内容挖掘到方法实施,再到保障支撑的完整闭环,从而将田径课堂打造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内涵的思政教育前沿阵地。通过将追求卓越、挑战自我、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高校田径教学必将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发挥出更为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庆锋.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田径课程思政的价值定位、实践困境及 实施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10):140-142+146.DOI:10.16655/j.cnki.20 95-2813.2025.10.038.
[2]刘正阳,郭风兰.高校田径课程思政:价值定位、现实挑战与路径优化的深度剖析[J].田径,2024,(08):34-37.
[3]黄贝.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3.DOI:10.27384/d.cnki.gwhtc.2023.00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