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
董怡君
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摘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对学科发展与交流意义重大。需明确建设目标,规范名词定义与表述,提升其科学性与准确性。要构建合理框架,涵盖基础、临床及应用领域。还应注重动态更新,以适应学科发展与实际需求,推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步。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
引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作用关键,其名词体系是学科发展的基石。科学、规范的名词体系有助于知识传播、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然而当前名词体系存在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1. 名词体系建设目标
1.1提升名词准确性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知识传播、科研交流以及实践操作都依赖于准确的名词。提升名词准确性是名词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如果名词表述不准确,容易导致理解偏差。例如,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对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潜伏期等相关名词的准确界定至关重要。不准确的名词可能使医护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公众对疾病的认识产生混淆,进而影响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深入研究、专家论证以及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对名词进行精准定义和规范表述,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提高整个学科领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1.2促进学科交流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良好的学科交流对于其发展至关重要。准确、统一的名词体系是促进学科交流的基石。在国际交流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名词使用可能存在差异,这会给跨国研究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经验分享带来障碍。例如,对于“环境卫生监测”这一概念,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构建统一的名词体系可以消除这些交流障碍,使国内外学者能够在相同的概念框架下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合作。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之间,统一的名词体系也有助于打破沟通壁垒,促进跨地区、跨专业的公共卫生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
1.3推动学科发展
完善的名词体系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准确的名词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对概念的清晰界定和深入理解,名词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学科理论的梳理和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预防医学的流行病学分支中,明确“发病率”“患病率”等名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助于深入研究疾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推动流行病学理论的发展。
2. 名词体系框架构建
2.1基础理论名词
基础理论名词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的基石。这些名词涵盖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例如,“卫生统计学”中的“总体”“样本”“概率”等名词,它们是理解和运用卫生统计方法的基础。“流行病学”中的“病因”“宿主”“环境”三要素相关的名词,构成了研究疾病分布和病因探索的理论框架。准确界定这些基础理论名词对于初学者掌握学科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概念指引。在构建基础理论名词时,需要参考经典的学科著作、国际权威的研究成果以及广泛的专家共识,确保名词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2临床实践名词
临床实践名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些名词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等临床环节密切相关。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如“传染病诊断标准”中的名词,包括各种传染病的特异性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名词等,明确这些名词有助于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在疾病预防环节,像“疫苗接种规范”中的名词,如“接种途径”“接种剂量”等,直接影响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临床实践名词的构建需要结合实际临床工作经验、大量的病例研究以及临床指南的制定。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确保名词能够准确反映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需求。
2.3应用技术名词
应用技术名词反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实际工作中所运用的各种技术手段。例如,在环境卫生监测领域,“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等名词,是衡量空气质量的关键技术名词。在食品卫生检测方面,“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中的各种检测技术名词,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等,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撑。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包括医学部分学科名词的审定成果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为汉语在世界科技话语体系中争得了一席之地。后续由高福主持审定会议环节,与会专家分别对预防医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致表示,会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提高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科研和规范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名词体系动态更新
3.1跟踪学科前沿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跟踪学科前沿是名词体系动态更新的重要任务。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理论、概念和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在微生物学领域,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与基因编辑微生物相关的新名词,如“CRISPR - 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微生物中的应用”相关名词。这些新名词需要及时纳入名词体系中,以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同时,对于一些旧名词的含义也可能需要根据前沿研究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跟踪学科前沿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关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专业学术会议以及前沿研究机构的成果发布,确保名词体系能够与时俱进。
3.2吸纳新研究成果
新的研究成果不断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注入新的活力。研究人员在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策略、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新发现会产生新的名词。例如,在肿瘤预防研究中,新发现的肿瘤标志物相关名词需要被纳入名词体系。在传染病防控方面,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深入,诸如“无症状感染者”“新冠病毒变异株”等新名词应运而生。吸纳新研究成果要求名词体系建设者与科研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在吸纳新名词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论证过程,确保新名词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3.3适应实际需求变化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需求在不断变化,名词体系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和范围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随着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与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干预相关的名词需求增加,如“心理健康量表”“认知行为疗法相关名词”等需要纳入名词体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每次事件都会带来新的实际需求,如在埃博拉疫情期间,与埃博拉病毒检测、防控措施相关的名词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
结束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通过明确建设目标、构建合理框架及动态更新,可使名词体系更加科学、规范。这将有力推动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卫生事业,保障公众健康。
参考文献
[1]金丽红.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公共卫生管理的作用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8):195-196.
[2]高传胜.健康中国背景下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协同发展和治理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22(6):136-146.
[3]郭永婷.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策略研究[J].智慧健康,2021,7(34):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