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内在逻辑研究

作者

牟爽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职业核心素养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影响着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深入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内在逻辑,对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将职业信念和道德作为构建自己人生价值观、职业核心素养的基石。唯有对未来职业坚定且不懈地追求,秉持对自己职业生涯执着的信念,学生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克服各种困难,持续前行。爱岗敬业的态度、诚实守信的品格、办事公道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等,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不可或缺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是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唯有具备坚定的职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如今职业选择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始终保持正确的职业方向,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最终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以思辨的眼光和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为未来社会的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智慧动力”。在科技日新月异、各产业不断升级的推动下,创新已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和强大引擎。通过培养思辨能力,学生不仅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能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方面下功夫。唯有将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跳板,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对已有的观点、方法提出新的看法,创造出新的价值,才真正体现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未来的产业主力军,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才能在今后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沟通与高效团队合作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融入社会和职业环境。

2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

将职业核心素养作为引领的指导思想,把职业信念与道德、思辨创新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意识等一系列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依托课程的精心设计,教师不仅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深入分析诸多案例、充分实践各类项目等一系列锻炼过程中,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将丰富的行业真实案例引入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掌握层面,而是能通过案例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矛盾,针对案例中存在的各个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专业进行深入挖掘,不仅能让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对职业进行全方位培养的同时,学校也应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如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沟通技巧与团队合作”等专门课程,系统传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沟通方法和团队合作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将各课程内容进行更高层次的整合与优化,使其既能体现相对独立的学科特征,又能更好地展现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优势,从而真正让课程体系具备较强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学校通过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相关课程有机整合,形成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模块。例如,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相应专业的实践课程相融合,巧妙设计出一门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既能大幅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对所学专业知识有更深的体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育人

凭借产教融合机制,不仅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途径,更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唯有将企业的实践需求紧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使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机制更加紧密,从而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一批能解决企业实际难题、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同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生活环境和充足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职业,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职业院校与企业携手,使实训基地的规划与设计高度契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和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既能掌握本专业技能,又能更好地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规范。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职业院校精心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车间的布局,在其中设置各类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就能深入参与从零件加工到最终产品装配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体验企业生产节奏和要求,真正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职业信念与道德、思辨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学生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核心能力。深入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内在逻辑,对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谌勇, 谢光园. 教育教学视域下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5, (35): 185-188.

[2]吴国栋.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运动精品, 2025, 44 (03): 28-31+37.

[3]于万松.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群建设研究[J]. 公关世界, 2025, (06): 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