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及效果评价
张志辉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摘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意义重大。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考量学生思政素养提升、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效果评价,以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
引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培养社会保障领域人才的重要专业,其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并科学评价其效果,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深远的意义。从内涵上讲,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等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所有课程中,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的目标。这一建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在宏观层面,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正确政治方向、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社会层面,这些人才进入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体系中,能够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政策理念,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2.1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是关键环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涉及众多领域,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从劳动领域来看,劳动价值观是重要的思政元素。我国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劳致富思想一脉相承。在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劳动模范的事迹、分析不同行业劳动创造的价值等方式,将劳动价值观融入其中。例如在劳动经济学课程中,介绍不同劳动者的工资差异时,可以提及那些凭借辛勤劳动和创新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劳动者,他们的故事体现了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回报,更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保障领域同样蕴含丰富思政元素,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在社会保障学课程中,讲解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时,可以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以公平为导向,致力于保障全体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的特点,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2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201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双万计划”的实施是国家为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等战略任务的具体实践。例如在劳动法学课程中,选取某企业违反劳动合同法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案例,在分析案件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民权益等。
2.3师资队伍的思政能力提升
师资队伍的思政能力提升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需要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师应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样才能在课程教学中准确地融入思政元素。其次,教师要参加思政培训与研讨活动。学校或专业组织应定期开展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思政培训,邀请思政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思政教育的经验和方法。同时,组织教师参加思政研讨活动,让教师们相互交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困惑与经验,共同提高思政教学能力。
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体系
3.1评价指标的构建
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的基础。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方面构建指标。这包括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程度,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公平、正义、诚信等价值观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领域的理解。学生的政治意识也是重要指标,如学生对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其次,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效果方面构建指标。这涉及到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例如在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能否将思政理念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解答。
3.2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中,评价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定量评价方法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例如,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来量化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掌握程度。设计专门的试卷,试卷中包含一定比例的思政相关题目,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分数,以此来衡量思政教育的效果。问卷调查也是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向学生、教师等相关群体发放问卷,收集关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数据,如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教师对思政教学资源的评价等。定性评价方法同样不可或缺。课堂观察法是定性评价的有效方式,观察者可以深入课堂,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学生的课堂反应等,记录相关的教学行为和互动情况,为评价提供直观的依据。
3.3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反馈
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反馈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评价结果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上。如果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某些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例如在社会保障学课程中,学生对社会保障公平性的思政元素理解不够深入,那么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更多与公平性相关的案例或者深入讲解相关理论,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评价结果还可以应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如果通过评价发现案例教学法在思政教育中的效果不理想,可能是案例选择不够恰当或者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存在问题,那么教师可以重新选择更具代表性和思政性的案例,改进引导方式。同时,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教师来说,反馈的结果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结束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通过科学有效的建设路径和合理的效果评价体系,能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为社会保障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乐,蒋长根,桂小林,戴丽萍.融入思政元素的软件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以《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分析》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1):110-111.
[2]郑莹,乌日娜,李业秋,岱钦.论高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光学系统设计”课程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3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