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缺氧环境下地震救援装备适应性改造与配置研究
杨精蓝
甘南州消防救援支队舟曲县泉城消防站 747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高原缺氧环境下地震救援装备适应性改造与配置问题,深入分析了高原缺氧地区地震救援的特殊性及其对救援装备的具体要求。通过对高原缺氧环境的详细阐述,结合地震救援的实际需求,本文探讨了救援装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适应性改造策略,并系统提出了装备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高原缺氧环境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合理配置救援装备,对于提高救援效率、保障救援人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原缺氧环境;地震救援装备;适应性改造;配置方案
1 高原缺氧环境对地震救援装备的特殊要求
1.1 高原缺氧环境对装备物理性能的影响
高原缺氧环境导致空气稀薄,氧气含量降低,这直接影响到救援装备的发动机性能和燃料燃烧效率。例如,以燃油发动机为动力源的救援装备,如破拆机器人、无齿锯等,在高海拔地区作业时容易出现启动困难、功率下降等问题。同时,低温环境也会对装备的润滑系统、液压系统等造成不利影响,增加装备故障的风险。因此,救援装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物理性能必须得到显著提升,以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
1.2 高原缺氧环境对装备操作使用的影响
高原缺氧环境对人体机能产生显著影响,导致救援人员感知觉、记忆力、思维、注意力等下降,从而影响到救援装备的操作使用。例如,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救援人员可能难以准确判断装备的工作状态,或者在紧急情况下无法迅速做出正确的操作决策。此外,高原缺氧还可能导致救援人员体力下降,难以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救援作业。因此,救援装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操作使用必须更加简便、直观,以减少救援人员的操作难度和体力消耗。
1.3 高原缺氧环境对装备维护保养的影响
高原缺氧环境对装备的维护保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空气稀薄、干燥少云,救援装备在高原地区容易受到风沙、紫外线等自然因素的侵蚀,导致装备部件老化加速、性能下降。同时,高原缺氧环境还可能影响到救援装备的散热性能,使得装备在长时间工作后出现过热等问题。因此,救援装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维护保养必须更加频繁、细致,以确保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 救援装备的适应性改造策略
2.1 提升装备的物理性能
针对高原缺氧环境对装备物理性能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适应性改造:一是优化装备的动力系统结构,提高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和燃料燃烧效率;二是加强装备的散热性能设计,确保装备在长时间工作下不会出现过热问题;三是采用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制造装备部件,以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提升救援装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物理性能。
2.2 改善装备的操作使用性能
针对高原缺氧环境对装备操作使用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适应性改造:一是简化装备的操作界面和操作流程,使救援人员能够迅速掌握装备的使用方法;二是加强装备的人机交互设计,提高装备的操作便捷性和直观性;三是引入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救援装备的远程监控和操控,以减少救援人员的操作难度和体力消耗。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改善救援装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操作使用性能。
2.3 强化装备的维护保养能力
针对高原缺氧环境对装备维护保养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适应性改造:一是加强装备的密封性能设计,防止风沙、紫外线等自然因素的侵蚀;二是采用易更换、易维护的装备部件结构,方便救援人员进行维护保养工作;三是提供详细的装备维护保养手册和技术支持服务,确保救援人员能够正确进行维护保养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强化救援装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维护保养能力。
3 救援装备的配置方案
3.1 救援装备的种类选择
针对高原缺氧环境的特点和地震救援的实际需求,应选择以下种类的救援装备进行配置:一是生命探测类装备,如声波探测仪、雷达探测仪等,用于探测被困人员的生命迹象;二是破拆救援类装备,如破拆机器人、无齿锯等,用于破拆倒塌的建筑物等障碍物;三是通信联络类装备,如卫星电话、对讲机等,用于保障救援现场的通信联络畅通;四是医疗救护类装备,如急救包、便携式手术设备等,用于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
3.2 救援装备的数量配置
在确定救援装备的种类后,应根据地震救援的实际需求和高原缺氧环境的特点,合理配置救援装备的数量。例如,在生命探测类装备方面,应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和被困人员的数量合理配置探测仪的数量;在破拆救援类装备方面,应根据倒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救援难度合理配置破拆机器人的数量;在通信联络类装备方面,应确保每个救援小组都能配备足够的通信联络设备以保障信息的畅通;在医疗救护类装备方面,应根据伤员的伤势情况和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急救包和便携式手术设备的数量。
4 救援装备适应性改造与配置的实施路径
首先,应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高原缺氧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地震救援的实际需求和高原缺氧环境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救援装备适应性改造与配置实施方案,明确改造的目标、任务、步骤和措施等。
4.2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针对高原缺氧环境对救援装备的特殊要求,应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工作。例如,可以开展高原缺氧环境下发动机性能优化研究、救援装备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等,以提高救援装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4.3 推进装备标准化与系列化
为了提高救援装备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果,应推进救援装备的标准化与系列化工作。例如,可以制定统一的救援装备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确保各类装备之间的互换性和通用性;同时,可以根据地震救援的实际需求和高原缺氧环境的特点开发系列化的救援装备产品以满足不同场合的救援需求。
4.4 加强培训与演练工作
为了确保救援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改造后的救援装备,应加强相关培训和演练工作。例如,可以组织救援人员进行装备操作使用培训、维护保养培训以及协同配合演练等,以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协同作战能力。
5 结束语
高原缺氧环境下地震救援装备适应性改造与配置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对高原缺氧环境的详细分析以及地震救援实际需求的深入了解,本文提出了救援装备适应性改造与配置的具体策略和实施路径。这些策略和路径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救援装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为地震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地震搜救机器人装备开发研制历程概述[J]. 尚红;颜军利;胡卫建;杜晓霞;许建华;张雪华;李静;刘亢.中国应急救援,2018(03)
[2] 基于大型工程机械的城市地震灾害辅助营救属具技术初探[J]. 尚红;张国伟;胡卫建;张涛;李斌;于贺春;赖俊彦;杜晓霞;贺专;王金萍;刘亢;许建华;张媛.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2)
[3] 地震救援机器人在芦山7.0级地震中的应用[J]. 刘亢;尚红.城市与减灾,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