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处理与应用优化

作者

张思思

河北智航地理信息有限公司050000

摘要:本文围绕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处理与应用优化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当前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探讨数据处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航测内业采编数据的质量与应用效果,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航测内业采编数据;数据处理;应用优化

引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对高精度、多维度地理空间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航测内业采编数据作为重要的地理空间数据来源,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处理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对其进行优化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升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促进城市的智能化发展。

一、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一)城市地形地貌与基础地理信息获取

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首要应用是获取高精度的城市地形地貌信息,并构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结合激光雷达(LiDAR)和多光谱传感器,航测内业采编能够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数字表面模型(DSM),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关键数据支撑。DEM能够精确反映地表高程变化,辅助城市排水系统设计、防洪规划及地形分析。例如,在南方某多雨城市的智慧化改造中,基于航测数据生成的DEM帮助规划部门识别低洼易涝区域,优化排水管网布局,有效缓解了内涝问题。DOM则通过正射校正消除影像畸变,提供真实的地表覆盖信息,包括建筑物分布、绿地系统、水体范围等,成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图层。某特大城市利用0.2米分辨率的DOM数据,建立了覆盖全域的“一张图”地理信息平台,整合了规划、国土、交通等多部门数据,实现了城市空间资源的可视化管理和动态监测。此外,航测数据还能与卫星遥感、地面测绘数据融合,形成多尺度、多维度的地理信息产品,满足智慧城市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例如,在城市扩张监测中,通过叠加不同时期的航测影像,可量化分析建设用地增长趋势,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随着倾斜摄影和实景三维建模技术的发展,航测内业采编数据正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化升级,进一步提升了智慧城市空间数据的表达能力和应用价值。

(二)城市建筑物与基础设施测绘

航测内业采编技术在城市建筑物与基础设施三维建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成为智慧城市空间数据底座构建的关键手段。通过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激光点云数据,可自动化提取建筑物的几何轮廓、高度、屋顶结构等信息,并生成符合OGC标准的CityGML或3D Tiles格式的三维模型。例如,某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0.05米分辨率的倾斜摄影数据,构建了包含20万栋建筑的超大规模三维城市模型,不仅真实还原了建筑外立面的纹理细节,还集成了房产属性、用途分类等语义信息,为城市规划审批、日照分析、容积率计算提供了精准依据。在基础设施领域,航测数据能够高效获取道路中心线、桥梁形态、地下管线走向等要素,通过GIS空间分析可识别基础设施间的空间冲突。某省会城市通过航测发现的17处地下管线与地铁隧道的设计冲突,提前优化了施工方案,避免了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此外,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航测影像可自动识别井盖缺失、道路破损等基础设施病害,推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警。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与三维航测数据的融合,智慧城市建设正形成“空中-地面-地下”一体化的数字孪生体系,为城市安全运行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全息数据支持。

(三)城市土地利用与变化监测

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凭借其高时效性和可重复观测特性,已成为智慧城市动态监测土地资源的核心数据源。通过周期性航空摄影(通常季度或年度更新),结合面向对象分类(OBIA)和变化检测算法,可自动识别建设用地扩张、农用地转用、生态用地变化等情况。某国家级新区利用无人机航测构建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对违规用地行为的24小时智能识别,系统自动对比审批红线与实地建设范围,2023年累计发现并制止了43起未批先建案件。在生态保护领域,多光谱航测数据通过NDVI等指数定量分析绿地覆盖率变化,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某滨江城市通过航测发现沿江湿地五年内萎缩12%,及时启动了生态修复工程。更前沿的应用中,激光雷达数据可穿透植被冠层,获取林下地形和生物量信息,支持城市碳汇核算。随着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发展,航测数据正与夜光遥感、手机信令等新型数据融合,形成“土地利用-人口活动-经济强度”多维分析模型,推动智慧城市向人地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

二、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处理与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数据精度与分辨率问题

当前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在应对智慧城市精细化需求时仍存在显著的技术瓶颈。传统航空摄影受限于飞行高度(通常500-3000米)和传感器性能,地面分辨率(GSD)多在5-20厘米区间,难以满足厘米级要求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历史建筑保护中,传统航测无法清晰获取砖瓦结构、雕刻装饰等细节特征,导致三维重建模型出现纹理模糊、几何失真等问题。激光雷达点云密度不足(通常5-50点/平方米)会影响DEM精度,在平坦城区可能造成±15厘米的高程误差,导致雨水流向分析出现偏差。更突出的矛盾在于多源数据融合时的精度差异——某城市整合0.1米航测数据和0.5米卫星影像时,道路边界出现1.2米的平均偏移量,迫使管理部门投入大量人力进行人工纠偏。新兴的低空无人机航测虽可将分辨率提升至1-3厘米,但受民航法规限制,作业范围通常不超过10平方公里,难以支撑大城市全域覆盖。此外,大气折射、云层遮挡等环境因素会进一步降低数据质量,2022年某沿海城市的航测项目因海雾影响,15%的影像出现对比度不足问题,后期修复增加了23%的成本。未来需发展轻型化高分辨率传感器、多平台协同观测技术,并建立动态精度评价体系,才能突破智慧城市对数据精度的严苛要求。

(二)数据处理效率与时效性问题

智慧城市对数据现势性的需求与航测内业处理的滞后性矛盾日益突出。典型航测数据处理流程包括空三加密(6-8小时/100平方公里)、DSM生成(4-6小时)、三维建模(2-4天)等环节,从数据采集到可用成果通常需要1-2周周期。2023年某特大城市的洪涝灾害应急响应中,灾后72小时才获得完整的淹没区分析数据,严重延误了救援决策。传统人工编辑效率更为低下,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编辑需40-60工时/平方公里,导致城市重点区域数据更新频率仅能维持年更新。算力不足是主要瓶颈——处理1TB原始影像需要128核服务器连续运行12小时,而大城市单次航测数据量普遍超过50TB。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不足也制约效率,目前建筑物矢量化的自动提取率仅达70-85%,仍需人工修正拓扑错误。更严峻的是,城市扩张速度已超过数据处理能力,某开发区每月新增建筑20万平方米,但数据处理周期长达45天,形成“数据永远滞后”的恶性循环。5G+边缘计算、云原生GIS等新技术有望重构处理流程,某实验性项目采用分布式GPU计算,将三维建模时间压缩至原来的1/8,预示着效率革命的潜在路径。

(三)数据融合与共享难题

智慧城市的多部门协同需求暴露出航测数据融合的深层次障碍。不同部门采用的空间参考系差异显著——自然资源部门常用CGCS2000坐标系,住建部门倾向用地方独立坐标系,而应急管理部门要求WGS84坐标系,同一栋建筑在不同系统中的平面位置可能相差2-5米。语义异构同样严重:交通部门定义的“道路”包含路肩和绿化带,而城管部门的“道路”仅指硬化路面,导致航测提取的8车道道路在融合时被误判为6车道。某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发现,37%的航测数据属性字段无法与其他系统直接匹配,需要开发复杂的ETL转换规则。数据壁垒则更为顽固——2023年调研显示,61%的地方部门因绩效考核或安全顾虑拒绝共享原始航测数据,仅提供经过裁剪降精度的派生数据。区块链技术可能在权属追溯方面提供突破,深圳已尝试将航测数据哈希值上链,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共享新模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制定的CityGML 3.0标准,试图通过通用城市语义模型(UDM)解决跨领域数据互操作问题,但其推广应用仍需时日。

三、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处理与应用优化策略

(一)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处理的效率与精度提升,关键在于引入先进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当前,高分辨率、高精度的航测设备已成为行业标配,例如搭载多光谱、高光谱或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的无人机或有人机平台,能够以厘米级分辨率获取地表信息。以多光谱传感器为例,其可同时捕捉可见光、红外等多波段数据,不仅能够识别地物轮廓,还能分析植被健康状态、水体污染程度等深层信息,为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多维数据支持。此外,惯性测量单元(IMU)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高精度组合定位技术,可显著减少影像的几何畸变,确保数据采集的几何精度。在数据处理环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突破传统瓶颈的核心手段。例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影像分割算法能够自动提取建筑物边界、道路网络等地物特征,其准确率可达90%以上,远高于传统人工解译。某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中,通过引入YOLOv5模型实现道路自动矢量化,将人工编辑工作量减少70%,同时利用迁移学习技术适配本地地物特征,进一步降低误检率。

(二)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流程与规范

标准化与流程优化是提升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处理效能的基础。传统作业中,因缺乏统一规范导致的影像色调不均、接边误差等问题频发,需通过全流程标准化加以解决。在预处理阶段,需制定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的强制标准,例如采用ENVI或Pix4D软件中的辐射归一化工具消除光照差异,并规定像控点布设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公里6个,确保空三加密精度优于0.3像素。数据采编环节需建立分层分类编码体系,如按《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将地物分为建筑、交通、水系等大类,并细化至屋顶材质、道路等级等属性字段,便于后续GIS分析。质量控制上,可引入元数据自动校验机制,通过脚本检查数据完整性、坐标系一致性等指标。为应对海量数据挑战,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不可或缺:基于Kubernetes容器编排的分布式处理平台可动态调度计算资源,例如将正射影像生成任务拆分为多个Tile并行处理,使1000张航片的处理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2小时。

(三)加强数据融合与共享平台建设

多源数据融合与共享是释放航测内业采编数据价值的关键路径。当前,各部门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例如自然资源部门的DOM与住建部门的BIM模型因坐标系或语义标准差异难以整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构建统一的数据融合框架,其技术实现包括三个层面:在数据层,开发基于OGC标准的适配器,支持GeoTIFF、CityGML、IFC等格式的互转换;在语义层,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建立地物概念映射关系,如将航测提取的“沥青路面面域”与交通部门的“城市主干道”实体关联;在服务层,通过RESTful API提供标准化数据服务,支持按需调用。某省会城市搭建的时空信息云平台,通过FME Server实现每日更新的航测数据与物联网实时传感器的融合,成功应用于洪涝风险预警——系统自动叠加无人机获取的DEM变化数据与水文站水位数据,预警响应时间缩短60%。共享机制设计同样重要:需建立数据产权界定与收益分配制度。

(四)培养专业的数据处理与应用人才

人才梯队建设是航测内业采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行业亟需复合型人才,需兼具遥感解译、编程开发与行业应用知识。高校培养方面,建议重构课程体系:在传统摄影测量学基础上,增设Python空间分析、深度学习框架(如PyTorch-Geometric)等课程,并配备无人机仿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模拟飞行任务掌握全流程技能。职业教育则需强化校企合作,例如与测绘企业共建“订单班”,以真实项目数据作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某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航测数据处理工单系统”,模拟生产环境中的任务分发、质检返修流程,使学生就业后适应期缩短50%。在职培训需注重技术前沿性。

结束语

航测内业采编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其处理与应用面临诸多挑战。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流程与规范、加强数据融合与共享平台建设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等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升航测内业采编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效果,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精准、及时、全面的数据支持,推动智慧城市朝着更加高效、智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素影.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7):104-106.

柳丹.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2,(16):134-136.

[3]高洪霞,祝晓林.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处理技术研究[J].城镇建设,2019(6):181.

[4]周丽.浅谈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4):4074-4074.

[5]刘莎莎.论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处理技术[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0):3981.

作者简介:张思思,职务:技术员,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航测内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