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育人价值研究
周千惠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引言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伟力,在新时代青年工作中彰显着突出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文化的育人价值在其生成与发展的进程中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急需主流价值引导和精神滋养。习近平的文化和思想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化理念,探求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新时期学校教育、道德建设和个体文化传播提供了根本准则和理论依据,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依据和实施路径的旗帜。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指出并阐明了当代中国的方向、道路和最终目标,特别是在强调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铸就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其包含的主要内容包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文化与综合国力的软实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坚实思想动因,也是教育领域的根本指导,对于落实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育人价值分析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特别强调理想信念的力量,他相信“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普遍、最深层的自我肯定”。在学校教育中,这一思想变成了强烈的“四个自信”精神,激发他们向共产主义目标与社会主义共同目标前进,弘扬尊重、尊重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增强对国家、对党的忠诚,筑牢青少年学生的信仰根基。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主题教育活动、政治教育课讲述、青年理论研究,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端正人生航向,培养历史责任意识、使命担当意识,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思想观念又与年轻群体高度关切的现实话题十分契合,让信仰教育拥有了持续有力的价值源泉和实践路径。
(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尤其是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民族精神层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公民层价值。“四个价值体系,进入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实践当中,在高校的应用场景主要体现在各个学校的实际活动、校园文化以及大学生的规范要求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例如在高校的教室集会、公益活动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实际行为得到贯彻落实。“四个价值体”系统的确立,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体系、世界观与人生观。随着环境变化,文化思维所倡导的价值观逐步拓展到信息科技领域与互联网空间,让青年网民更好地规范网络行为,增强网络文明素养。
(三)提升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感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建立共享的文化空间,强调“四个认同”,尤其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力和包容精神。学校教育红色文化传承、古代文化传承、深度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对学生们增强了中国文化接受力和归属力,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让同学们参与到古代经典诵读、传统节日活动等体验等实际开展当中,深度感受中国文化精华,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塑造出这种文化深层的归属感,不仅提升青年人的国家责任感,也让他们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时代担当者。学校还开展诸如“校内文化周”、“中国优秀文化传播表演”等多种模式进一步
丰富同学的文化体验力和情感体验力。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当贯穿思政教学的方方面面,构筑起“全覆盖、线上线下、知行兼备”的培养形式。在某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计划”课堂上,教师以习近平文化为主旨,设置了理论学习、研习考察、社会实践等多种维度,通过带同学们去革命根据地参与“寻找红色文化之旅”活动、体验现场考察+主题讨论,使同学们的感知从“看字认书”的外层理论转变为“理解领会”后的内心体悟。“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过程的全覆盖,提升思想教育效果的渗透性和温度。如此全面而嵌入式浸润学生的方式,更能将学生的主导思维和行为从“被动”引导进入“自发”状态,在内心培植“精神信仰”,构建“生活习惯”。
(二)推动课程思政与文化育人融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教育要有教化人的功能,为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在某师范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主要以“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为纲,将习近平中国优秀文化思想融入经典文本中引导学生读出爱国之心。例如,教学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经》、《论语》、《孟子》等先贤经典的语境,开设“文化感悟”板块,通过从文化的视角对当下价值观追求作出解读。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学习和撰写“文化自信”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增强其心灵认同感,从而促进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协力并进,从而有利于立德树人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课程教师还将定期举行“文化交流会”,引导学生勇于进行公众对话,提高其理性沟通及文化沟通能力。
(三)创新传播方式提升育人实效
要通过新的媒体形式和青年学生的兴趣偏好扩大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一项大学新闻中心的项目中,教师和学生们以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作为素材,制作名为“文化之声”的视频栏目,运用动画、故事化的场景和年轻的主播讲的方式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文化自信、文明互鉴、价值观培育的相关重要思想。如其中的一集视频围绕着“文化之根与文化魂”话题发布,在校内视频播放量就突破十万次,得到热烈反响。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智能播报机等新的网络技术和手段让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通过可视化的、感性的途径进入学生的视野,达到了“文化涵养和氛围感化”两类教育目的,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语: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这就为其指导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中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导向。对其全面融入课堂教学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责任感。“立德树人”旨在给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指明方向,既扩展思政教育深度,又扩大思政教育范围,为实现文化和人的双培育提供借鉴意义。为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必要深入了解实践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使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在教育领域生根发芽,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瑜.红色音乐文化育人的价值探源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8):36-38.
[2]徐利颖.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与实践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73-77.
[3]孙欣雨.中国传统耕读文化思想及育人价值研究[J].中国军转民, 2023(6):79-80.
周千惠(1988-),女,汉族,四川仁寿,讲师,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川省成都市,6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