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主题大观念下小学英语“育人”的实践探究

作者

韦吉林

上思县第二小学 广西防城港 535599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英语学科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更被赋予了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英语作为一门沟通世界的工具,能够让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他人、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这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然而,现实中不少小学英语课堂仍停留在词汇和语法的机械训练上,课堂设计过于注重应试导向,缺乏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跨文化素养的引导,导致英语教学在“育人”层面的作用发挥不足。随着“主题大观念”理念的引入,教育者开始尝试从更高的视角来统整教材内容,把分散的知识点融合为有意义的主题,进而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通过对主题大观念的提炼,小学英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责任感、合作意识和全球视野。因此,探索“主题大观念”视野下的小学英语育人路径,不仅是回应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需要。

1 主题大观念与小学英语“育人”的理论基础

在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如何把语言学习与“育人”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过去的课堂更多是以知识点为中心,例如强调单词、句型的记忆与操练,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被限制在掌握多少词汇量和能否完成考试题型上。但这种模式容易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学生学到的英语可能只是零散的知识,而没有真正转化为理解世界和完善人格的工具。因此,近年来被强调的“主题大观念”理念,正好为小学英语“育人”提供了新的理论抓手。所谓主题大观念,实际上是指从教材和课程目标中提炼出具有跨学科、跨情境意义的核心主题,它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一种能够引领学生持续学习的价值观念或关键问题。例如,“环境保护”“责任与合作”“多元文化理解”等,都可以成为英语学习中的大观念。这种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主题的牵引,把分散的学习内容统一到一个有价值的整体框架里,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习得与人交往、与自然共处和与世界沟通的能力。

小学英语“育人”的价值定位,也应当在这一理念下重新理解。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和世界观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英语学科如果只停留在字母拼读和语法句型,很难满足新时代学生成长的需求。英语学习的过程完全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过程。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中讨论“my family”话题时,不仅要知道如何介绍父母和兄弟姐妹,还要能够理解家庭责任和亲情的重要性;在学习“my friends”时,也不只是记忆相关单词,而是要能够意识到友情与合作的价值。换句话说,英语教学应当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而“育人”目标就是要在这些看似日常的话题中渗透更深层次的教育意涵。

从理论支撑上看,主题大观念与育人结合并非凭空提出,它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紧密联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情境中主动建构意义。小学英语如果通过主题大观念设计活动,就能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价值。同时,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也提供了理论支持,它强调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全面培养。英语课堂如果只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次,学生的发展就会受限,而通过主题大观念,教师能够把目标扩展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例如通过项目任务让学生体会环保责任,或者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同伴互助精神。跨文化教育理论同样为这一实践提供了方向。英语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现象。如果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从主题大观念的角度理解文化差异,就能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而这正是“育人”的关键目标之一。

2 主题大观念下小学英语“育人”的课程设计路径

2.1 教材主题大观念的提炼与重组

小学英语教材通常以单元为组织结构,每个单元包含固定的词汇、句型和话题。然而如果仅停留在表层内容,教学就会显得零散而缺乏整体性。主题大观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教材话题中抽象出能够引导学生价值认知的核心概念。例如在三年级教材中,涉及到“my family”的单元,就可以提炼出“责任与关爱”的主题大观念;在四年级“our earth”单元中,则可以上升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五年级的“my friends”单元中,可以延伸为“友谊与合作”。这种做法的意义在于让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单元的语言点,而是通过更高层次的主题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跨单元的学习价值。教师在提炼大观念时需要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避免空泛和抽象,而是要找到既贴近生活又能提升思维的主题。例如在“food and health”单元中,不只是记忆水果蔬菜的单词,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健康饮食和自我管理,把语言学习和生活实践自然融合。

2.2 教学目标的三维转化

传统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大多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维度,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单调感。主题大观念下的课程设计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三方面有机结合。以“ourschool life”单元为例,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描述课程表和学校活动的词汇与句型;在过程方法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分组调查“你最喜欢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在情感价值方面,则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爱学习和珍惜校园生活的重要性。通过这种三维目标转化,语言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成为支撑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尤其在情感和价值维度的目标设定中,教师需要敢于提出更有教育性的要求,比如“在表达时能够体现尊重和倾听”“在合作中能体会互助的快乐”。这些目标虽然难以用分数来衡量,但却是小学阶段“育人”的核心。

2.3 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

在主题大观念的引领下,课堂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操练,而是要设计成支持学生深度学习和价值生成的综合性任务。课堂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首先是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真实情境创设引发兴趣。例如在“environment protection”主题中,可以播放校园垃圾分类的短片,并让学生分享自己日常的环保小故事。这样做不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也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第二是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分组任务深入体验主题。例如小组合作完成“设计环保宣传海报”的任务,学生需要查阅资料、使用所学词汇句型并进行口头展示,这一过程同时锻炼语言运用和合作能力。第三是拓展环节,教师要把课堂延伸到生活情境,如让学生在课后行动起来,参与学校的环保活动,或者建立班级“环保角”。这种“学—做—行”相结合的活动设计,既实现了语言学习,又落实了育人目标。

2.4 教学评价的育人导向

评价体系往往决定了教学导向,如果仍然以笔试成绩为唯一标准,那么再好的育人理念也难以落地。因此,主题大观念下的课程设计必须在评价方式上做出调整。教师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过程表现和价值体验纳入评价范围。比如在小组活动中,除了评价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度,还要评价其合作态度和责任意识;在课堂展示时,除了看内容完整度,也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尊重他人意见,是否能够用英语表达对环保、合作等主题的理解。学校层面也可以建立多元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同伴互评、教师观察记录和家长反馈。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强化“育人”的导向,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解题,更是为了成长为有责任感和有文化视野的人。

3 主题大观念下小学英语“育人”的实践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与研究对象

为了验证主题大观念在小学英语育人中的实践价值,本研究选择了某市一所小学四年级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共计 80 余人,英语教师有 8 年的教学经验。选择这一案例的理由在于班级学生基础差异明显,但整体学习态度积极,具有较强的活动参与热情。通过连续四周的课堂观察与记录,教师在不同单元中尝试了以大观念为统领的课堂实践,旨在探索语言学习与价值引导的融合效果。

3.2 案例一:“环境保护”主题实践

在四年级教材 Unit “Our Earth”中,教师把教学重点从单纯的词汇句型转化为“环境保护与责任”这一大观念。课堂导入时播放了校园垃圾分类的短片,并提出问题:“What can we do to helpthe earth?” 激发学生思考。在探究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环保宣传海报,每个小组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绘画,有的负责用英语写标语。展示环节中,学生积极上台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如“Weshould save water.We should not waste paper.”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延伸到校园生活,提出“Try to be an environmental guard in your class.” 通过这一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新词汇,还能在表达过程中体现环保责任意识,部分学生甚至在课后自发成立了“环保小队”。

3.3 案例二:“友谊与合作”主题实践

在五年级 Unit “My Friends”的教学中,教师把主题大观念设定为“友谊与合作”。课堂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表演“helping my friend”的情境对话,有的演绎同学借书,有的表演体育活动中互相鼓励。之后,教师组织了“Friendship Tree”活动,每位学生在卡片上写下朋友的优点,并贴在树上,同时用英语读给大家听,例如“He is helpful.She is kind.” 这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同伴间互助的力量,班级氛围明显更加融洽。课堂观察中发现,原本一些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在同伴鼓励下也积极参与,增强了自信心。

3.4 案例比较与分析

两个案例都体现了主题大观念在小学英语育人中的价值。首先,课堂设计不仅关注语言知识,更重视情感与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环保意识和合作精神。其次,活动设计紧贴生活情境,学生能够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增强了学习的意义感。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例如在“环保”主题中,部分学生词汇储备有限,表达受到限制,需要教师提供词汇支持;在“友谊与合作”主题中,部分学生表现欲过强,时间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小组展示不足。这些问题提示教师在实践中要更加注意活动难度的把控与课堂节奏的调控。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主题大观念下小学英语“育人”实践的探究,可以发现这种课程设计能够有效推动语言学习与价值教育的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单词和句型的机械记忆,而是通过真实情境与综合任务逐渐形成责任意识、合作精神和跨文化理解。实践案例表明,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大观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英语成为培养品格和素养的重要渠道。当然,这一实践仍面临语言水平差异、课堂节奏控制等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活动设计和评价方式。总体而言,主题大观念为小学英语育人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其价值在于把英语课堂真正转化为学生全面成长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杭玉洁.小学英语单元育人蓝图的“四构”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5,(14):62-65.

[2]马胜男.学科育人视角下的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J].英语画刊(高中版),2025,(15):85-87.

[3]于洋.聚焦文化自信培育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5,41(01):40-43.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25.01.009.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专项课题《学科核心素养与小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