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捕捉生活点滴,构建素养课堂

作者

朱国良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215200

地理和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地理教学理所融生活于课堂教学,《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倡导以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过去把地理知识从生活中抽象出来概括后告知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或许显性的成绩有了提高,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应用能力,与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相悖。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地理教学与学生的亲身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地理问题与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地理知识生活化,生活地理化,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体验、探究和感悟。只有根植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指向生活素养课堂,才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叩开地理大门

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理念,通过教科研活动、课堂观察、听评课、调查问卷、个别谈话、教学实践、教学反馈和参阅资料等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认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使生活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1.剖析课堂教学问题,提升驾驭课堂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和策略,但成效不大,特别生活化教学,许多教师在实践时走个形式,学生也跟着教师走马看花,没有真正意义上融合生活事例与地理知识,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教师在教学时所选用的生活事例一定要大多数学生身边常见的,可以学校常见、家乡常见、家庭常见再好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比如:讲地球的自转方向知识点时,可以引用:学生迎着东升太阳上学,学生看着西落太阳放学,学生每天(晴天)亲身经历,所以学生很容易接受。讲地球公转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时,可以引用:学校旗杆影子长短变化和学校作息时间变化,作为教学难点:地球公转的意义,通过融合生活事例与地理知识,学生迎刃而解。

2.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创新教学理念

为配合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教学理念。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不断自主学习,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研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逐渐提升自身的能力,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叩开地理大门,走进地理课堂,揭开地理奥秘。

3.收集生活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与落实,需要充足的生活资源作为教学素材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梳理,如水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人文资源等乡土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周围环境展开教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及好奇心,如调查所在地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情况,与本地气候资源(特别是日照时间)进行结合,可以作为地理教学资源,使学生了解当地的一年日照时间情况,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够掌握知识点,学会利用知识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提升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应用价值。

二.学会观察生活,巧寻学习素材

学不好地理,缺少观察,脱离生活,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丰富多彩扫现实生活,是学好地理取之不尽的源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有大量的学习地理素材。地理源于生活,地理服务于生活。生活需要用心观察,学好地理更需要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真观察生活,巧寻学习素材,是我们学好地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四十教学过程中发现地理好的学生,说起生活,或是侃侃而谈,或是吟诗作赋,或是谈天说地,这部分学生会生活,总是带着问题生活,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在学习中生活。课间校园休憩、参加家务劳动、周日旅游、晚饭后与父母散步等可以细心观察一花一草、一景一物,脑海中多几个为什么?比如:周日陪父母去附近古镇旅游,出发前可以帮助父母做好旅游攻略,运用已学知识“选择适合的地图”规划出游路线,并准备问题,带着目的而游,不是走马看花,而是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饱来祖国的大好河山、人文历史、文物古迹,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增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等,沿途看到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景象,油然而生唐·杜荀鹤《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在古镇看到传统民居临水而建,多为二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一层为沿街商铺,二层以上为住宅且向探出,顶层阳面屋檐多为飞檐,呈现一派“人家枕河而居”的景观,有的临水街道廊棚随处可见,看到这一景观联想问题,飞檐设计的优越性有哪些?廊棚的作用?二层以上为住宅且向探出的用意?古镇土特产食品店货盘里,麦芽塌饼、青团子、袜底酥等琳琅满目,联想歌谣:“姑苏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软酥糯。生煎馒头蟹壳黄,老虎脚爪连棒。”结合地理思索问题:这些特产的农作物原料是什么?制作工序?这些农作物生长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些土特产的历史?通过古镇旅游,收获多多,一方面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家乡,二是可以应用已学地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升了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三、构建生活课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1.聚焦生活,悄声无息导入新课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低,综合思维能力比较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力争把系统的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熟悉我们生活的美妙世界,认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了解人类改造世界创造文明的非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形成思维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初中学生的兴趣不外乎游戏、运动、聊天、旅游和吃玩等,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学习热情是学习的动力,巧用生活案例悄声无息导入,将会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也决定整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如:学习七年级第九章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悄声无息展示“肯德基广告”图片(美食和微风,“桶桶”拥入怀中),看到广告画后所有学生“沸腾”起来,脱口而出“肯德基”,教师趁热打铁提出问题:肯德基由来哪个国家?肯德基的食材有哪些?(薯条、玉米沙拉、土豆泥、圆筒冰淇淋、原味鸡块、鸡米花、草莓、巧克力、蛋挞、鸡等)其中汉堡是由哪些食材制成的?(主要食材有面粉、奶酪、鸡蛋、鸡胸肉、玉米粉、汉堡面包、沙拉酱等)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教师快速提出又一问题: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农产品和畜产品?教师开门见山引入主题: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学生的兴趣大多源自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例,通过精选生活情境悄声无息导入课堂教学,能把枯燥的内容变生动。

2.链接生活,津津有味深入探究

“课堂是小生活,生活是大课堂”很好的诠释了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单一借助几张幻灯片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点,造成了地理基础不牢靠,随着地理知识点增多,学生学习容易产生混乱,最终产生厌学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教学过程中采撷典型生活实例开展探究,学生对生活实例有亲近感,一来探究时学生有了兴趣,可以津津有味深度挖掘地理规律、地理知识,二来对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强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融知识于生活中,从生活中提炼知识,留心生活,感悟生活,学生才能自主走近地理、走进课堂,勤于思考,勤于探究,勤于交流,才会牢固掌握地理知识。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中的地球公转这一知识点时,引入本校所在地一年的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自己的生活起居:

学生围绕以上表格内容,津津有味深入探究,公转运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导致一年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引起我们的生活起居变化。

3.追寻生活,全神贯注细致解析

现行的初中地理教学教材合理,内容丰富,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认知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理念,整合生活与地理的综合能力提高,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发现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知识时,可以展示东南亚家庭围着圆桌一家人其乐融融就餐场景图片,师问:东南亚人主食是什么?生答:米饭。与我们这里一样,东南亚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由此推理出气候特征肯定夏季高温多雨,马上联想到前亚洲自然环境讲到的东南亚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师问:结合我们这里自然环境,除了气候因素外,还有其他哪些因素?学生讨论后回答: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劳动力、喜好、种植历史。师解析:东南亚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人文条件(交通、劳动力、喜好、种植历史)决定东南亚种植水稻,关键因素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由此可以能力拓展:水稻的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了解水稻的熟制,理解我国自南而北从一年三熟到一年一熟的规律,因此学生也理解了西欧为什么不能种植水稻的缘故。

4.融入生活,学以致用

学习地理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更好地生活,地理知识只有在于不断在生活中活用提炼才能提高和拓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正如名言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融入生活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更重要的环节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达成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教学中,精心设置与生活有关作业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行之有效策略,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时,可以设置作业: ① 我们家乡为什么有“鱼米之乡”之称?

② 我们家乡的古村落房屋:青砖白墙、砖木坡屋结构、粉墙黛瓦、翘角飞檐,这样的结构与江南的气候有何联系?体现了什么文化?

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剖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并不缺乏地理素材,少的是发现的眼睛。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社会或者他人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可能这种生活经验不足,但我们也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特别是身边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记忆的难度,融入生活的地理课堂才能精彩,生活化教学,才能叩开地理知识宝库之门。

参考文献:

1.徐玉书,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0(4)(第 2020004 期)

2.郭志龙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杂志CN14-1324/G42023(7)

3.涂祥兰从生活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J].文理导航 CN15-1355/G42012(19)

4.叶小倩梁保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情景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