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王文令
河南师范大学453000
引言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能力已成为个体适应社会、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必备素养。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却面临诸多困境。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已倡导多年,但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桎梏,美术学科在初中教育中仍处于边缘地位。学生、家长和学校对美术课程重视不足,导致美术教学资源短缺、课时难以保障。同时,部分美术教师专业能力欠缺,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潜能。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初中美术教育的质量,使得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家长和学校不重视美术课程的开展
初中美术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面临考试压力,教育工作将重点放在让学生考取理想分数和高中。对于非美术特长的初中生而言,美术学习成绩好坏对学生的考试无任何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从思想层面上轻视美术学科。不仅是初中生的认知存在偏差,大部分家长同样并未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认为美术即绘画,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学生缺少充足时间学习其他重要学科知识,继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美术教师缺乏专业能力
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成为了制约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尽管有些美术教师拥有美术专业学习背景和初中教师资格,但他们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系统学习和锻炼却相对欠缺。这种专业素养的不足使得他们在美术教学中难以全面、深入地讲解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他们往往缺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导致美术课堂显得单调乏味,进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美术实践环节,部分教师的处理方式也存在问题。一些教师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他们未能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并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性现象尤为突出,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造成了一定影响。比如,美术课程内容安排以色彩、素描、国画、设计等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艺术技能,在美术教学中构建学习思想,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个性化需求,限制了学生在美术领域内根据个人兴趣进行深度学习与创造性表达的机会。单一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美术课程探索中,无法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培养良好的美术审美能力,不能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开展高质量、高效的课程学习活动。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初中教育深受应试观念束缚,学校在规划与实施教学活动时,往往将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文化科目置于核心位置,而相对忽视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创新与优化。这种偏颇导致美术教育在初中阶段难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学生的审美观念与能力提升也因此受到消极影响。为有效应对这一现状,提升初中生的审美素养,美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积极调整教学观念,提升对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使之与文化课程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需树立起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观,充分利用美术教育在审美能力提升方面的天然优势,持续推动学生审美意识与观念的深化与发展,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所谓“专业化”的美术教师,除了需具备扎实的绘画技能,还需要拥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这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师既要满足规定的学历要求,又要具备必要的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在教学中,老师有扎实的绘画功底仅仅代表老师专业能力的一方面,要想初中生对美术课程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学生还能从美术课程中收获到基础知识和绘画能力,就需要美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心理特征有步骤、有技巧、有规律的帮助学生进行美术的认知。当学生们解读自己的作品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解释作品中的创新点和意义。
(三)开展和优化多种教学形式
当前初中美术教学教学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初中美术教育急需开展并优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美,艺术与生活相互依存,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生唯有用心去探寻生活中的美,才能真正领略其魅力所在。在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应深入理解美术课程的本质,以生活中的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发现那些看似平凡实则充满美感的事物。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他们运用美术语言对这些美的事物进行表达和描绘。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教学要与校园活动充分联系起来。如举办校园服装设计比赛、校园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他们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学会布展、创新性的设计、灵活运用学习的美术基础知识等培养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于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审美判断、审美眼光。
3.以成果展示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作为一个心理与生理快速发展的群体,其情感世界丰富且自尊心尤为强烈。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同时又对批评与否定表现出敏感与畏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特性,无论面对艺术天赋出众还是绘画技能尚待提升的学生,都要善于捕捉其情感思维中的闪光点,予以适时的表扬与激励,激发其创作热情。
四、结语
美术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其诞生以来便与美术本身共生共荣,历经数千年而熠熠生辉,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力量的持续推动。在当今社会知识总量激增、教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时间虽有所压缩,但美术课程仍稳居各校教学计划之列,这恰恰印证了美术教育在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其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