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现状与发展

作者

魏利金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枢镇农业服务中心

摘要: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研究显示,当前评价工作在挖掘综合价值和丰富评价方法等方面成果存在,指标体系不健全,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也同时存在,完善指标体系,创新技术手段等针对性策略提出,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科学发展推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实现研究旨在进行。

关键词: 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

中小河流在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水利工程作为开发利用中小河流的关键手段,调节水资源和防范水患的同时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生态经济评价在保障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同时,维护河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因此该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迫切且具有现实需求。

一、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价值

(一)助力资源合理配置

生态经济评价可使中小河流水利工程在生态与经济层面的投入产出清晰化,以某县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例,评价时对工程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建成后在防洪,灌溉,生态修复等方面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当地政府依据这些优化资源调配,避免了浪费,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水利工程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达成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经济评价对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的规划与建设,更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比重,某中小河流水利工程在进行评价之后,原有河道整治方案就改变,改换成生态护坡技术,替代的是传统硬质护坡,采用生态护坡减少了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了适宜栖息地,还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使河流自净能力增加,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也改善。

(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生态经济评价可为政府部门与项目投资者等决策主体的数据支持达到全面与客观的层次,在某省中小河流梯级开发项目规划阶段,生态经济评价助力对工程建设在生态,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考量,评价结果生成之后,相关部门对项目完成合理调整,项目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决策失误的风险也有效规避。

二、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当前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不足,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特征,部分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工程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一些评价偏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考量存在忽视现象,一些地区的评价仅关注工程防洪,发电等直接经济效益,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缺乏,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工程综合效益,工程科学建设与管理也难以有效指导。

(二)数据获取与质量问题

准确、 生态经济评价离不开全面的数据支撑,实际工作开展中,中小河流相关数据获取难度大。监测站点偏少且设备老化,更新不及时,部分中小河流数据严重缺失;同时,不同部门数据标准不一,整合难度大,对评价结果准确性影响大,某地区进行中小河流生态经济评价时,水利与环保部门数据口径不一致,导致评价数据筛选分析复杂,效率与质量降低。

(三) 专业人才与技术方法匮乏

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评价要求专业人才具备水利,生态,经济等多学科知识,目前专业人才存在匮乏现象,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难以应对复杂的评估任务。同时,评价技术方法相对落后,一些先进的模型与技术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生态价值评估中,部分地区仍使用传统的市场价值法,无法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的非市场价值,这在相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施了限制。

三、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涵盖生态、 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强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生物多样性,河流生态健康等指标也纳入评价体系,这可全面反映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经验可以参考,结合本地中小河流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动态调整机制也建立,依据实际情况和研究进展,及时优化完善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科学性与准确性可确保。

(二) 加强数据管理与技术创新

中小河流监测网络的建设投入增加,监测设备更新后,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实时性也提升,数据标准统一与共享平台建立后,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的数据整合与共享促进实现。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积极引入,中小河流生态经济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测就可实现,卫星遥感技术获取河流水域面积,植被覆盖信息,物联网技术采集水质,水文数据,这些数据为生态经济评价提供丰富且准确的依据。基于这些精准的数据,相关部门能够更科学地评估中小河流的生态经济价值,为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提供支撑。还能及时发现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水质恶化、生态退化等,以便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中小河流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 强化人才培育与技术交流

高校与科研机构需强化相关专业学科的建设,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更新知识结构并提升业务能力。科研人员应开展技术创新,研发适合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新方法与新模型,比如通过学术研讨会,技术培训班等促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的交流推广,推动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四)建立多方协同机制

政府部门、 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多方应强化合作,建立协同评价工作机制,政府部门主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评价工作的开展,同时科研机构提供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助力,企业借助项目实践反馈实际问题,例如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组建评价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完成科学规划,建设与评价,生态与经济效益实现了良好的结果。

四、结束语

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对河流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存在重大的推动性,当前评价工作包含指标体系不完善与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通过完善评价指标,强化数据管理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技术交流以及建立多方协同机制等策略实施,中小河流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工作可实现不断发展,为中小河流科学治理与合理开发提供支撑,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目标在最终也存在实现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霖发.探讨经济新常态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完善[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02):1625-1626.

[2]卢驰江.基于经济新常态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10):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