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策略研究
裴中瑗
昆明市宜良县第六中学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存在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教育价值。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土的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一、宜良县狗街镇红色资源概述
宜良县狗街镇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狗街地区形成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所属宜良县狗街镇的宜良县第六中学,创办于1927年,于1934年开办中学,定名为“宜良县立山竹里初级中学”,1940年更名为“南薰中学”。宜良县第六中学,不仅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还有值得纪念的革命历史。
(一)以教书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及党组织地下工作
1941年秋,根据滇南党组织的安排,由宜良籍党员杨静芬(狗街沈伍营村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的原配夫人)掩护身份可能再度暴露的陈琏(时任西南联大党总支宣传委员,蒋介石高级幕僚、国民党“领袖文胆”陈布雷的小女儿,建国后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共青团少年儿童部长)和邢方群(西南联大党支部组织委员,建国后任《工人日报》社长)二人转移到狗街西村。之后杨静芬联系时任南薰中学校长的董钜,经董钜批准,陈琏便到南薰中学任教。在此期间,杨静芬、陈琏二人引进了许多鲁迅著作和马列书籍,对学校师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
(二)李公朴先生到校演讲
1940年深秋,宜良南薰中学教师杨静芬通过党组织关系,邀请被誉为“七君子”之一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到学校给师生们做了一次题为《读书为了什么》的演讲。李公仆先生的这次激情洋溢的演讲,激起了每一位在场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也激发全校师生们强烈的爱国情绪。
(三)与同济大学结缘
1938年底至1941年,由于受战乱的影响,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班及附属高级中学从昆明疏散到宜良狗街临时办学,曾租借南薰中学(现宜良县第六中学)、西村、章堡村房舍办学。虽然学习条件简陋,但同济大学附中与南薰中学及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肝胆之父”,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院士曾在1940年到狗街西村求过学,并在昆明宜良点燃学医报国梦。
狗街镇红色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性的红色资源,还包括非物质性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将宜良县狗街镇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必要性
(一)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思想基石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将家乡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引导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传播红色精神,提升教育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综合运用家乡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教师在研究学习家乡红色文化资源中重温红色历史、铭记初心使命、锤炼师德修养,弘扬红色精神,提升教育能力。
(三)弘扬红色文化,创建特色学校
宜良县狗街镇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学校弘扬红色文化,开发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创新德育教育途径;有利于创建红色文化型特色校园,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构建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
三、宜良县狗街镇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现状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发现了一些存在问题,比如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以及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策略,包括整合狗街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教材中适合运用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开展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等。
四、将宜良县狗街镇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途径与策略
(一)整合狗街镇红色文化资源
习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将狗街镇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为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红色影视四大部分,建构起适合初中生学习认知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为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学习教育奠定基础。
(二)研究梳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适合运用狗街镇红色文化资源的单元课题、框题
经过研究梳理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适合运用狗街镇红色文化资源的单元、课题和框题主要有:《少年有梦》、《生命的思考》、《亲社会行为》、《勇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守望精神家园》、《中国人 中国梦》等。在教学备课时,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有意识、有重点的将狗街镇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其中,创设红色情景,支撑课程观点,引发思想共鸣。比如,可以设计红色故事的讲解、红色旧址的参观、红色文物的展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红色资源的魅力。
(三)狗街镇红色文化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措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资料的选择使用主要运用在“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阅读与感悟”等栏目中。根据梳理的教学主题和教学栏目特点,可以采取补充教学资源、创编课堂情景剧、课前演讲、设计探究主题等形式将狗街镇红色历史资源运用其中。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家乡红色资源的使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和育人目标。
(四)开展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教师通过对狗街镇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系统的、全景式进行红色文化宣传与教育,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本土红色文化碎片式呈现的弊端,在学生的思想头脑中构建起狗街镇红色文化的整体框架,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五)进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评估与反馈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各种评估方式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效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估,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比如,可以通过组织评比活动、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给予奖励和鼓励,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和进步。
通过这些举措,学校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播红色精神,提升教育能力,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特色学校,为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有效传承民族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红色文化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