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材科普文的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
樊小英
甘肃省甘谷县大像山镇西关小学
科普文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文章,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科普文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领域知识,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契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又能使小学生感兴趣。在语文教学体系里,科普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一.小学语文教材科普文的教学价值
(一)知识拓展价值,丰富科学知识储备。科普文涉及宇宙天文、动植物、自然现象等知识,像《太阳》介绍太阳的远、大、热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蝙蝠和雷达》讲述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和雷达的发明原理,学生通过学习,能构建起基础科学知识体系,了解自然与科学的奥秘。 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科普文打破学科界限,融合语文与科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如在学习有关动物的科普文时,学生既能学习语文知识,又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生理特征等生物学知识,还能在描述动物数量、大小等内容时涉及数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语文素养培养价值,语言积累与表达。科普文语言严谨准确又不失生动形象,其中丰富的科学术语、说明方法相关词汇以及生动的描写性语句,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素材。学生学习科普文后,能学会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表达更清晰、准确、有条理,提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提升:科普文的逻辑结构严谨,在阐述科学原理、说明事物特征时,常采用总分总、先因后果等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梳理文章结构,理解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科普文中一些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假设,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如
向蓝天的恐龙》中关于恐龙向鸟类演化的推测,促使学生大胆想象生物进化的奇妙历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塑造价值, 激发科学探索兴趣。科普文中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能点燃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好奇之火。像《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纳米技术在生活各领域的神奇应用一样,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热情,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科学精神:科普文传递着科学家们严谨认真、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科研故事,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艰辛历程,如《琥珀》中科学家对琥珀形成过程的研究推测,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材科普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部分教师在科普文教学中,过于侧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将科普文当成科学课来上,忽视语文教学目标。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学习表达方法,导致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不明显,违背了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讲解科学知识为主,课堂互动性差。很少运用多媒体、实验演示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使科普文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三)学生阅读体验不足。科普文内容相对抽象,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但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也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阅读体验不佳,不
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无法真正领略科普文的魅力。
三、小学语文教材科普文教学策略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与语文素养目标。教师要明确科普文的教学目标是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围绕语言文字运用、思维能力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要素,如学习《松鼠》,既要让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松鼠,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有序表达的方法。 依据学情分层设定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学生,科普文教学目标可侧重于激发兴趣、认识简单科学事物和积累基础词汇;高年级学生则可设定更高目标,如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学习文章的逻辑结构、进行科普小练笔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展示神秘的海底生物和奇妙的海底景观,让学生仿佛置身海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探究海底世界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针对科普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个小孩观点的依据以及孔子不能决断的原因,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实验演示法:对于一些能通过实验演示的科学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原理。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师通过将纸团放入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观察纸团是否浸湿的实验,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强化阅读指导,引导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通读科普文,标注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的预习问题,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介绍了哪些科学事物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精读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精读指导,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学习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如分析《鲸》中“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这句话,让学生体会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妙处,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同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其他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分析和模仿练习。 拓展阅读:推荐与教材科普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如科普绘本、科普杂志等,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科普文的理解。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材科普文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其价值,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强化阅读指导,解决当前科普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普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