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贵州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李义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550025
摘要:当前贵州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课程体系松散、校企实践脱节、师资评价滞后及价值观培育不足等现实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全方位协同"的育人体系: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开发跨学科课程,建立微型生产线实现任务驱动式实践;设计"认知-行为-价值"三维评价指标,推行劳动积分银行与职业认证衔接机制;融合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创设劳动文化场景,依托公益诊疗、乡村文旅等社会实践深化职业素养培育。研究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可操作的路径参考,强调劳动教育需突破传统模式,实现专业能力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作者填写
一、贵州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缺失与优化需求
贵州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普遍存在内容分散、结构失衡的问题。许多院校虽开设劳动理论课程,但课程内容多停留在传统劳动观念阐释,缺乏与现代产业技术、职业场景的衔接。例如,部分专业的劳动教育仍以卫生清扫、志愿服务为主,未结合专业特性设计进阶性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设置呈现“零敲碎打”状态,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缺少劳动素养培养的贯通设计,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劳动认知。这种割裂源于劳动教育长期被定位为辅助性教育活动,部分院校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思政课程的延伸,忽视劳动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关联性,使得课程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的局限性
当前劳动实践在部分院校仍存在局限性,尽管高职大三学生已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但在低年级阶段,实践形式多局限于校园内的周期性义务劳动或企业参观,缺乏深入的岗位实践。部分院校组织的“企业一日游”活动,往往演变为走马观花式的生产流程观摩,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实际劳动。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例,尽管大三学生在企业实习,但低年级的实训车间操作仍以模拟训练为主,难以完全贴合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大多学生认为校内实训设备与企业实际设备存在较大代际差距,影响技能匹配度。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因担忧生产效率受影响而限制学生实操,学校则因安全管理压力而采取保守策略,导致合作模式停留在“企业提供场地、学校组织教学”的浅层阶段。劳动实践评价方式仍以出勤率和劳动时长等量化指标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考察,使得劳动教育的深度和专业结合度仍有提升空间。
(三)师资队伍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劳动教育师资存在结构性矛盾,校内教师普遍缺乏产业实践经验,而企业技术骨干又难以系统掌握教育规律。高校大多的劳动课程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兼任,其教学多依赖网络素材拼接,导致课堂呈现“照本宣科”现象。评价体系方面,多数院校采用终结性考核方式,如期末提交劳动心得或实践报告,这种单一维度评价无法反映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渐进式转变。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劳动教育成效未与教师绩效考核、学生升学就业形成实质关联。例如,在职称评审中,指导学生劳动实践的成绩很少被纳入评价指标,这直接削弱了教师投入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贵州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体系
1.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与劳动教育师资培养
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培养需与企业深度联动。高职院校可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例如,针对现代农业专业,由农业企业技术员带领教师参与种植基地管理,将生产标准转化为教学案例。同时,设立劳动教育专项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赴制造业工厂、服务业一线调研,积累真实劳动场景素材,确保课堂教学与行业需求同步。
2. 提升管理人员与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
管理人员需从政策执行者转变为劳动教育的推动者。学校可将劳动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要求教务处、学工处等部门联合制定劳动实践月历,明确各阶段任务。对家长的引导可通过“劳动教育家长课堂”实现,例如在线上平台推送家庭劳动任务清单(如家电维修、传统手工艺体验),并举办“亲子劳动成果展”,通过照片、视频展示家庭劳动过程,增强家长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体系
1. 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设计需突出职业性与生活化双维度。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可开设“智能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学生在拆装手机、电脑过程中掌握精密操作规范;餐饮类专业增设“食材溯源与厨房管理”模块,通过走访农产品基地、设计菜单成本核算,理解劳动与资源节约的关系。教学模式可采用“问题链驱动法”,教师围绕“如何提升劳动效率”“如何减少生产损耗”等现实问题设计任务链,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寻找答案。
2. 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需突破“参观实习”浅层模式,构建“任务共担、成果共享”的深度机制。例如,与本地中小企业共建“微型生产线”,学生分组承接企业外包订单(如零件加工、文创设计),从接单、生产到交付全程参与,企业技术人员现场评分并反馈改进建议。此外,可设立“劳动教育创新工坊”,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发实用工具或服务方案,如机械专业学生设计省力农具,经企业评估后投入量产。
(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
1. 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需涵盖“认知—行为—价值”三层维度。认知层面通过劳动理论测试、案例分析报告考核学生对劳动法规、安全规范的理解;行为层面依托实训日志、企业导师评分记录操作熟练度与团队协作表现;价值层面采用反思日记、师生访谈评估劳动价值观内化程度。例如,在建筑工程实训中,学生需提交“砌筑工艺改进报告”,既考察技能应用,也关注其创新思维与责任感。
2. 完善学生劳动成果认定与激励政策
劳动成果的认定需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例如,参与“乡村振兴电商助农”项目的学生,若直播销售额达标,可额外获得“农产品营销实践证书”,纳入就业推荐材料。激励机制可引入“劳动积分银行”,学生通过日常劳动(如维护实训设备)、创新项目(如节能方案设计)累积积分,兑换企业实习机会或技能培训资源,形成“劳动—成长—回报”闭环。
(四)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
劳动文化需融入校园日常场景。例如,在食堂设置“节约粮食监督岗”,由学生轮流值守并记录剩餐数据,月度评选“绿色餐饮班级”;在宿舍区推行“自理能力认证”,学生通过内务整理、水电维修考核后获得认证徽章。同时,利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设“非遗劳动课堂”,邀请苗绣、蜡染传承人指导学生完成手工艺品制作,在技艺传承中深化劳动自豪感。
三、结语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贵州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优化需立足区域特色与职教规律,通过系统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有机统一。当前,院校通过校企协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等举措,已初步探索出劳动价值观培育与职业能力提升并行的路径,但在师资专业化、评价科学化及文化浸润长效性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未来,应进一步依托贵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劳动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大数据产业等地方发展战略,通过“劳动+专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兼具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过程不仅关乎高职院校育人质量的提升,更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金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5,(01):64-66.
[2]蒋婧.“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大学,2024,(S2):142-144.
[3]孙猛,王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模式研究与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6):66-70+81.
[4]张夏红.“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6(04):101-104.
[5]王银燕,韦益.“三全育人”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3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