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蓝本”到“园本”:论幼儿园课程本土化实施的路径与策略

作者

许红梅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滨江苑幼儿园浪花苑分园

引言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蓝本课程”通常由教育部门或专业机构编制,具备系统性与规范性,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了统一参考。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存在显著差异,如城市与乡村的生活场景不同、南方与北方的民俗文化有别,统一的蓝本课程难以充分融入本土元素,也无法精准匹配各园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发展需求。“园本课程”以“立足本土、服务本园”为核心,通过挖掘本土资源、结合园所特色对蓝本课程进行重构,能让课程更具生命力与适宜性。因此,研究幼儿园课程从“蓝本”到“园本”的本土化实施路径与策略,对推动幼儿园课程高质量发展、促进幼儿个性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课程本土化实施的核心价值

(一)增强课程与幼儿生活的关联性

本土化实施的园本课程注重挖掘本土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与生活资源,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与活动设计中。例如,结合本土的自然景观设计观察活动,依托本土的民俗节日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这些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让幼儿在课程中看到熟悉的事物、感受到亲切的文化氛围,从而更易理解课程内涵,主动参与课程活动,改变蓝本课程中部分内容与幼儿生活脱节的问题,提升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二)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

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实施,本质上是本土文化启蒙的过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通过引入本土的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地方习俗等文化元素,如让幼儿了解本土的非遗项目、学习本土的童谣民谣,能让幼儿从小接触并感知本土文化的魅力,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特色。这种文化浸润式的课程体验,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还能推动本土文化在新一代的传承与弘扬,实现课程的文化育人价值。

(三)彰显园所课程特色

蓝本课程的统一属性易导致幼儿园课程“千园一面”,缺乏独特性。而课程的本土化实施鼓励幼儿园结合自身的办园理念、师资优势与园所环境,对蓝本课程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位于山区的幼儿园可开发以“山林探索”为特色的园本课程,注重自然教育;位于古镇的幼儿园可打造以“古镇文化”为核心的园本课程,突出文化传承。这种基于本土与园所实际的课程建设,能让幼儿园形成独特的课程品牌,彰显办园特色,提升园所的教育竞争力。

二、幼儿园课程从蓝本到园本本土化实施的现存问题

(一)对蓝本课程的本土化转化流于表面

部分幼儿园在推进课程本土化时,未能深入理解蓝本课程的核心目标与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仅在形式上对蓝本课程进行简单调整,如在课程活动中加入少量本土元素的图片、故事,却未将本土资源与课程目标、幼儿发展需求深度融合。这种“表面化”的转化,导致园本课程仍以蓝本课程的框架为主,本土元素仅作为“点缀”,无法真正发挥本土化课程的育人作用,也难以体现园本课程的独特性。

(二)本土资源挖掘不充分且利用不当

本土资源是幼儿园课程本土化实施的核心支撑,但部分幼儿园在资源挖掘与利用上存在不足。一方面,资源挖掘范围狭窄,多集中于本土的文化民俗,忽视了自然环境、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潜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方式单一,多将本土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如用于主题墙布置、手工制作,未将其转化为驱动幼儿探究、体验、实践的课程活动载体,导致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也无法为园本课程提供持续的内容支撑。

(三)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不足

教师是课程从蓝本到园本转化的关键主体,但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开发与本土化实施的专业能力。一方面,教师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有限,难以准确把握蓝本课程与园本课程的衔接逻辑,在调整课程内容、设计本土活动时缺乏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教师挖掘、分析、转化本土资源的能力薄弱,无法从本土资源中提炼出适宜幼儿的教育内容与活动形式,也难以有效组织幼儿开展本土化课程活动,导致课程本土化实施的质量与效果大打折扣。

三、幼儿园课程从蓝本到园本本土化实施的路径与策略

(一)深化蓝本课程理解,推动深度本土化转化

幼儿园需引导教师深入研读蓝本课程,明确其核心教育目标、课程结构与实施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土实际进行深度转化。具体而言,可组建课程研发小组,分析蓝本课程中各领域、各主题与本土资源的结合点,将本土资源有机融入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体系;例如,在蓝本课程的“自然探索”主题中,可结合本土的植物、动物资源,调整探索目标为“了解本土常见动植物的生长特点”,设计实地观察、记录等活动,实现蓝本课程与本土资源的深度融合,避免转化流于表面。

(二)系统挖掘本土资源,构建多元化资源库

幼儿园应拓宽本土资源的挖掘范围,构建涵盖自然、文化、社区、家长等多维度的资源库。在自然资源方面,收集本土的山川、河流、动植物等资源信息,作为幼儿自然探究活动的素材;在文化资源方面,整理本土的民俗节日、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内容,融入文化教育活动;在社区与家长资源方面,联动社区的博物馆、图书馆、企业,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如邀请本土手工艺人开展手工教学。同时,建立资源分类与更新机制,确保资源库的系统性与时效性,为课程本土化实施提供充足支撑。

(三)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幼儿园需通过多元化的培训与实践,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本土化实施能力。一方面,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课程理论、本土资源挖掘方法、园本课程设计技巧等,邀请专家进行理论指导与案例分享,帮助教师建立系统的课程认知;另一方面,搭建实践平台,如组织教师开展本土课程设计竞赛、开展园本课程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此外,建立教师互助与指导机制,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动新教师,形成专业成长共同体,为课程本土化实施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结束语

从“蓝本”到“园本”的课程本土化实施,是幼儿园课程适应本土需求、彰显教育特色的必然选择,其在增强课程适宜性、传承本土文化、打造园所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当前转化表面化、资源利用不当、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深化蓝本课程理解、系统挖掘本土资源、加强教师培训等策略,可有效推动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转型。

参考文献

[1]黄俊武.浅谈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有机结合 [J].教师,2022,(35):47.

[2]高艳.华徳福幼儿园课程本土化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陆蓉.本土教育化教育本土化——幼儿园园本课程本土化实施的一些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20,(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