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究
邹树彪
通榆县第十中学校137211
摘要:生命观念是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生命观念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命本质,提升科学素养。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探讨生命观念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旨在提升生命观念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的质量与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命观念教育;有效策略。
初中生物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认知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塑造学生生命观念的重要使命。生命观念涵盖了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多个维度,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基石。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高效渗透生命观念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教育现状与挑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部分初中生物课堂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按照教材章节顺序逐一讲解生物学概念、原理和现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在讲解 “细胞的结构” 时,教师可能只是通过图片或模型简单介绍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构建起深刻的结构与功能观,生命观念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命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实中部分学校由于实验设备短缺、实验课时安排不足等原因,对生物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教师甚至以讲解实验代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学生无法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难以深刻理解生物学原理背后所蕴含的生命观念。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中,如果学生没有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就很难直观地感受酶的作用以及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不利于物质与能量观的培养。
(三)教师生命观念教育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对生命观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意识地将生命观念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一些教师自身对生命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生命观念教育方法和策略,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构建生命观念。在讲解 “生物的进化” 时,教师可能只是简单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而没有深入挖掘进化与适应观背后的科学思维和证据支持,无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和意义。
三、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主动学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在讲解 “生态系统” 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类、水生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构建稳态与平衡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深化了对生命观念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探究生物学问题。在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种环境条件(如水分、温度、空气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协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在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完善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生命观念。
(二)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生命观念应用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入生活中的生物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讲解 “传染病及其预防” 时,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的传染病事件,如流感、新冠肺炎等,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在抵抗病原体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这些生活案例,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还能认识到生命个体在面对疾病时的防御机制,增强对稳态与平衡观的理解,同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
2.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的奇妙。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生态调查,了解身边的生态环境状况,尝试运用所学的生态系统知识提出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生命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1.学校应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合理增加实验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加大对生物实验设备的投入,完善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配备先进的显微镜、实验仪器和丰富的实验材料,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各类生物实验,亲身体验生物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深入理解生命观念。
2.教师可以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改进实验方法。在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实验装置和实验变量控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深刻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强化进化与适应观。
(四)提升教师素养,优化教学过程
1.学校应定期组织初中生物教师参加生命观念教育相关的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理解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教育价值。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生命观念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生命观念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路径。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了解学生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设计。在每堂课后,教师可以思考:“本节课在生命观念教育方面哪些环节设计得比较成功?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提高生命观念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生命观念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以及提升教师素养等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解决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提高生命观念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实效性。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命观念教育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参考文献:
[1]黄慧.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培养策略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04):141-142.
[2]孙胜祖.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J].天津教育,2024(24):150-152.
[3] 曹丽琴.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 [J].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21(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