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创新研究

作者

王东东

身份证:150422198903120652

引言

建筑施工项目具有周期长、参与方多、技术复杂等特点,进度管理的效率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保障和交付效果。传统进度管理主要依赖二维图纸、Excel 表格和经验判断,存在信息碎片化、计划与实际脱节、变更响应滞后等问题,极易导致工期延误、资源浪费等风险。 数字化转型的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凭借其可视化、参数化、协同化等特性,为进度管理 了技术支撑。BIM 技术通过构建包含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三维模型,实现了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和多方协同作业,能够有效破解传统进度管理的瓶颈。

1 传统进度管理的痛点与 BIM 技术适配性

1.1 传统建筑施工进度管理的主要问题

传统建筑施工进度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局限性。一是信息孤岛现象突出,设计、施工、监理等参与方各自为政,信息传递依赖纸质文件或简单数字化工具,导致数据不一致、更新不及时,影响决策准确性。二是动态响应能力薄弱,进度计划多为静态编制,难以实时反映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资源调整等动态因素,计划与实际进度的偏差往往滞后发现。三是协同效率低下,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会议、邮件等方式,信息传递层级多、成本高,易出现理解偏差和责任推诿,制约进度推进效率。

1.2 BIM 技术的核心特性

BIM 技术的核心特性为解决传统进度管理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一,可视化特性,通过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将抽象的设计图纸转化为直观的建筑实体呈现,使各参与方能够清晰理解项目结构和施工流程,减少信息误解。其二,参数化特性,模型中的每个构件都关联着材质、尺寸、施工工艺等参数信息,且参数之间存在逻辑关联,为进度计划的精细化编制提供数据支撑。

.3 BIM 与进度管理的融合逻辑

BIM 技术与进度管理的融合本质是实现 “信息集成 + 过程管控” 的升级。传统进度管理依赖二维图纸与时间计划的分离式管理,信息传递存在天然障碍;而 BIM 技术通过将时间维度与三维模型结合,构建 4D 进度模型,实现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的一体化集成。这种融合能够支撑进度计划的可视化编制、施工过程的动态模拟以及进度偏差的实时预警,使进度管理从 “事后补救” 转向 “事前预防”。

2 BIM 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创新

2.1 进度计划的可视化构建

基于 BIM 技术的进度计划构建突破了传统甘特图的二维局限,实现了可视化与精细化编制。通过将施工进度计划与三维模型关联,构建 4D 进度模型,可直观展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空间位置、施工顺序和时间节点,使进度计划从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象的动态模拟。在计划编制阶段,可利用 BIM 模型对施工工序进行拆解和逻辑梳理,结合构件参数信息确定合理的施工时长和资源需求,避免因工序衔接不当导致的工期浪费。

2.2 动态管控机制的创新

BIM 技术为进度动态管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从 “被动跟踪” 到 “主动预警” 的转变。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将实际施工数据与 4D 进度模型实时比对,可直观呈现进度偏差情况,包括工序提前或滞后、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借助 BIM 模型的参数化特性,能够快速分析偏差原因,例如通过模型碰撞检测识别因设计冲突导致的施工停滞,或通过资源参数关联定位材料供应延误问题。

2.3 协同管理模式的优化

BIM 技术重构了进度管理的协同模式,打破了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壁垒。传统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通过各自的管理工具开展工作,信息传递存在滞后性和不完整性;而 BIM 协同平台将各参与方纳入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各方可基于同一模型开展进度相关工作。设计方能够通过模型及时传递设计变更信息,施工方可实时反馈现场施工进度,监理方可基于模型进行进度验收,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流转与共享。

3 BIM 技术应用的挑战与优化方

3.1 技术层面的主要挑战

BIM 技术在进度管理应用中面临技术层面的阻碍。一是模型精度不足,部分项目的 BIM 模型仅包含几何信息,缺乏详细的施工工艺、资源需求等参数,导致进度模拟与实际施工存在偏差,影响进度计划的可靠性。二是软件兼容性问题,不同参与方使用的 BIM 软件版本或类型存在差异,模型数据格式转换易出现信息丢失,制约了协同效率。三是技术标准缺失,目前行业内缺乏统一的 BIM 进度管理应用标准,模型构建、信息传递、进度模拟等环节的操作规范不统一,影响技术应用的一致性。

3.2 管理层面的现实障碍

管理模式与 BIM 技术的适配性不足制约了应用效果。一方面,人员技能短板明显,部分管理人员缺乏 BIM技术应用能力,对 4D 进度模型的操作、进度数据的分析等存在困难,难以充分发挥技术价值。另一方面,传统管理流程未及时调整,许多项目仍沿用基于二维图纸的进度管理流程,未建立与 BIM 技术匹配的计划编制、进度跟踪、协同沟通等机制,导致技术应用流于形式。此外,部分企业对 BIM 技术的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 BIM团队和软硬件支持,影响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3.3 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

针对 BIM 技术应用的挑战,需从技术与管理层面协同优化。在技术层面,应完善 BIM 模型的信息维度,明确进度管理所需的构件参数、工艺信息等内容,提高模型精度;推动 BIM 软件的兼容适配,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保障信息流转的完整性。在管理层面,需加强人才培养,通过专项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 BIM 应用能力,培育既懂施工技术又掌握 BIM 工具的复合型人才;重构进度管理流程,结合 BIM 技术特性优化计划编制、进度跟踪、协同决策等环节,建立数字化的管理机制。同时,企业应加大技术投入,组建专业 BIM 团队,完善软硬件设施,为技术应用提供保障。

结束语

BIM 技术为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创新提供了全新视角,其可视化、参数化、协同化特性有效破解了传统进度管理的信息孤岛、动态响应弱、协同效率低等问题。通过进度计划的可视化构建、动态管控机制的创新以及协同管理模式的优化,BIM 技术推动进度管理向精准化、动态化、协同化转型。然而,技术应用仍面临模型精度不足、人员技能短板、管理流程滞后等挑战,需通过完善技术标准、加强人才培养、重构管理流程等策略持续优化。未来,随着 BIM 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将实现更高层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宁, 齐小勇.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25, (14): 105-107.

[2]肖航, 徐森, 曹丹.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创新研究[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234.

[3]李伟;张洪军. 施工项目管理中的 BIM 技术应用[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4.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