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出土战国铜鍪的初步认识
于静
重庆师范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 401331
摘要:铜鍪是四川地区具有特色的器物,将四川地区战国时期铜鍪分型式举例阐述。从铜鍪表面残留痕迹、同出器物、随葬数量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其不仅是日常和军用炊器,也可能在作为礼器使用。荥经南罗坝遗址铜鍪上的符号应属“巴蜀符号乙”。罗家坝遗址铜鍪铜锡铅比适中,具有良好的合金成分,表明当时已有比较成熟的制作工艺。
关键词:四川地区;战国时期;铜鍪
铜鍪是四川乃至巴蜀地区青铜器中颇具特色的容器,大约产生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前后,秦以后逐渐消失。鍪或单耳,或双耳,极具巴蜀文化特征,是巴蜀的典型器类之一。
一、四川地区出土战国铜鍪基本形制
四川地区出土了较多战国时期铜鍪,如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出土大小有序的铜鍪5件;成都百花潭中学M10,出土铜鍪2件;年代位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年代最早的铜鍪。这些铜鍪根据耳部差异可分为三型。
A型单耳鍪。根据腹部不同可分为3式。
Ⅰ式 成都百花潭十号墓出土1件铜鍪,侈口,束颈,球腹,肩部有一辫索纹环耳(图一,1)。
Ⅱ式 四川绵竹船棺葬出土1件铜鍪(编号:M1:16),侈口,扁鼓腹,圜底,肩部有一竖辫索环耳。底部有浓厚烟炱痕迹。口径8、高9.5厘米(图一,2)。
Ⅲ式 四川荥经南罗坝村战国墓出土1件铜鍪(编号:M10:34),侈口,束颈,鼓腹,圜底,底部有烟炱,单股辫索形环耳。口径12、高17厘米(图一,3)。
B型双耳鍪。根据腹部不同可分为3式。
Ⅰ式 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出土1件铜鍪,侈口,束颈,扁鼓腹,颈腹部间有辫索纹环耳(图一,4)。
Ⅱ式 四川荥经南罗坝村战国墓出土1件铜鍪(编号:M1:61),侈口,鼓腹,圜底,肩部有对称的辫索形环耳二个,口沿上有对称的两组相同的符号(图一,5)。
Ⅲ式 成都龙泉驿北干道木椁墓出土1件铜鍪(编号:M24:8),侈口,束颈,垂腹,肩部一大一小两耳对称分布,大者作辫索状,腹上部有一圈凸棱。口径12.4、高14.6厘米(图一,6)。
C型 大耳鍪。成都西郊石人小区战国土坑墓出土1件铜鍪(编号:M9:44),敞口,束颈,扁球状鼓腹,圜底,半圆形大耳饰辫索纹,连接颈腹。口径8.7、腹径11.8、高11厘米(图一,7)。
四川地区的铜鍪多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发现,多为侈口,圜底,晚期铜鍪颈部较早期变细,肩腹部界线逐渐分明,铜鍪耳下移,战国晚期到秦时期还出现肩部饰一大一小双耳的铜鍪。
二、四川地区出土战国铜鍪文化内涵分析
(一)功能分析
1.日常炊器
在四川地区发现的青铜器中,不少底部都存在有或薄或厚的烟炱痕迹,如四川绵竹船棺葬M1:16底部有浓厚烟炱痕迹。有的铜鍪内部尚残留着食物,如四川汉源县市荣遗址M3:19,内有残留的禽骨。说明很多鍪未经清洗就直接作为随葬品随葬,它们很可能就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用具。铜鍪在墓中也常和鼎、釜等炊具放置于一处,如四川茂县城关粮站石棺葬墓地M7:9便置于一件铁釜内。以上情况都说明,铜鍪在当时应是作为炊器使用的,其用法应是套放在铁三足架上烹煮食物。
2.行军炊具
有学者提出,铜鍪应是当时巴蜀军队的军用炊器。。其常与钺、矛、戈等兵器伴出,如成都西郊石人、宣汉罗家坝、成都百花潭、汉源市荣等墓葬均同时出土有鍪、钺、戈等,其中成都百花潭的小铜鍪与铜钺、矛、刀等一起放置于墓室北侧。另有学者认为,铜鍪之所以作为巴蜀地区的军用炊器,是因其体积小、重量轻、附有环耳,在行军作战时便于携带,且使用极为简单便利,易于操作。
3.礼器
新都战国木椁墓的腰坑中出现了5件大小有序的铜鍪,该墓木椁全为楠木,结构宏大。墓葬出土铜器一百八十八件,堆放凌乱,但多数器物均为2或5的倍数,如除铜鍪外,另有铜鼎、铜釜、铜编钟、铜矛5件;铜钺、铜壶10件;铜削15件;铜敦2件;铜镞64件等。此外不少墓葬铜鍪均是成对出现,如成都西郊战国墓、成都龙泉驿主干道木椁墓。上述情况表明,战国时期的铜鍪在四川地区应是具有一定的礼器性质。
(二)巴蜀符号
在四川地区出土的战国铜鍪中,部分表面有装饰有特定符号,如四川荥经南罗坝村战国墓M1:16,口沿上有两组对称的符号,这是四川地区巴蜀文化铜器的一个显著特征。巴蜀符号广泛地分布在巴蜀文化容器、乐器、武器和工具上,并且作为铜印章的印文使用。根据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这些符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巴蜀符号甲”,符号大小通常不一致,图案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一类是“巴蜀符号乙”,符号大小相仿,呈现文句状排列,装饰效果较弱。荥经南罗坝遗址铜鍪上的符号呈对称分布,且形状相同,可能是属于后者。
(三)制作工艺
根据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对宣州罗家坝遗址出土的3件铜鍪合金及金相分析结果可知,3件铜鍪均为锡铅青铜,锡在青铜器中的添加可起到降低熔点、提高强硬度的作用,但塑性也随之降低、脆性增加。随着锡含量的增加,青铜器的强度和硬度也不断增加,延展性约在含锡量大于5%时开始下降,当锡含量大于15.8%时,铜器变得硬而脆。罗家坝遗址出土的Sn含量在20-35%之间,具有良好的硬度;且3件铜鍪铜锡铅成分比例较一致,铅和夹杂物分布均匀,铸造缺陷少,说明此时四川罗家坝地区已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制作工艺。
三、结语
四川地区的铜鍪多为侈口,圜底,晚期铜鍪颈部较早期变细,肩腹部界线逐渐分明,耳下移。铜鍪底部残留的烟炱痕迹及其内部残存的食物表明其是作为日常炊具而使用的,常与兵器伴出且与和兵器共同放置埋葬则说明其可能是行军炊器,具有一定规律的埋葬数量说明其可能作为礼器使用;铜鍪上的符号应是巴蜀符号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罗家坝遗址铜鍪的合金成分和金相分析,表明此时四川罗家坝地区已具有比较成熟的铜器制作技艺。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博物馆、新都县文物管理所:《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文物》1981年第6期。
[2]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第3期。
[3] 陈卫东、陈祖军:《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9期。
[4] 朱章义:《成都西郊石人小区战国土坑墓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4期。
[5]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西郊省水利设计院土坑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4期。
作者简介:于静 出生年月:1998.03 民族:汉 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