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知行合一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现状剖析与培育路径

作者

薛锦瑞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周集中心小学 223617

摘要:本论文基于知行合一理论,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现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认知上存在目标模糊、动力匮乏等问题,学习实践受资源制约难以开展,知行转化环节严重脱节。通过对家庭监护缺位、学校教育滞后、社会支持不足等成因的探究,针对性提出强化家校认知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多维支持网络等培育路径,旨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为农村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助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知行合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教育教学;培育路径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居高不下,其教育与成长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学习力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当下的学业成绩,更关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走向。

陶行知教育思想知是行之始,行是始之成。知行合一,二者相辅相成。将这一理论引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研究领域,能够为我们深入探究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与方法。通过剖析他们在学习认知、实践以及知行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挖掘背后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对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状况、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知行合一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现状剖析

(一)学习认知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缺位,缺少家庭对学习的引导与激励。祖辈受限于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难以为孩子树立正确学习目标与价值观,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学习目标模糊、动力不足。

同时,经济拮据限制了留守儿童获取课外学习资源的渠道。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图书、先进的电子学习设备等,导致学习视野狭窄,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课本层面,难以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形成科学学习认知。这导致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差、动力不足。

(二)学习实践层面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留守儿童学习实践。师资短缺,许多教师一人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质量难保证。教学方法陈旧,部分教师仍用 “填鸭式”,忽视学生兴趣与实践能力培养。

在教学设施方面,实验室、计算机房等实践教学场所和设备不足,无法让所有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难以深入理解学习原理,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此外,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多被家务劳动和照顾年幼弟妹所占据,参与课外学习实践活动的机会寥寥无几,进而削弱其动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行转化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知行脱节问题显著,因缺乏科学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所学知识难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解题公式,但面对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往往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此外,留守儿童在学习实践中一旦遇困,缺乏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学校里,教师因教学任务重,无暇为其提供细致辅导;家庭中,祖辈监护人也难以给予专业学习帮助。这种缺乏及时指导和反馈的学习环境,使得留守儿童无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知行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习力的提升。

三、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层面

家庭关爱的缺失,教育资源的匮乏,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孩子的沟通主要局限于电话或视频通话,且交流内容多集中在生活方面,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关注较少。即便有交流,也因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难以给予孩子实质性的学习指导。

祖辈监护人常溺爱留守儿童,对其学习缺少监督,侧重物质满足,忽视精神教育。而家长因经济压力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支持与鼓励,学习动力渐失。

(二)学校层面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失衡,严重制约留守儿童学习力提升。相较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师资、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年轻教师流失现象普遍,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有限,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落后。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综合素质培养,难以契合留守儿童多样化学习需求。这种教育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学习力的提升受到严重阻碍。

(三)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农村地区文化氛围相对薄弱,缺乏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和学习资源,难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知行合一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培育路径

(一)强化认知引导,构建家校协同机制

家庭与学校应深化沟通协作机制,协同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引导。家长需革新教育理念,提升对子女学业的重视层级,定期与子女开展深度的学业交流,洞察其学习困境与需求,给予充分的精神激励与支持。学校可借由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教育方法与理念,指导家长掌握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及学业指导的策略。

学校应充分彰显教育主阵地功能,通过组织主题班会、举办励志讲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举措,助力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与价值观念,激发其学习内驱力。教师应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学习状况,为农村留守儿童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引导其领悟学习的重要意义,培育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丰富学习实践活动

学校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助力实践教学开展。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建设实验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实践教学场所,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项目式、探究式、小组合作等多元模式,融合理论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农村生态农业、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学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竞赛等,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多维支持网络,促进知行有效转化

打造家庭、学校、社会 “三位一体” 支持网络,是推动农村留守儿童知行转化的关键。家庭要配合学校教学,关注孩子学习,督促作业,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学校应强化家校沟通,定期反馈学情、给予家庭教育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鼓励公益组织、企业和志愿者开展帮扶。通过设立基金、捐赠物资、课业辅导、心理关怀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资源。政府则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人才投身乡村教育。

还需建立科学学习反馈与评价机制,以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进展与知行转化情况。教师要定期评价、反馈学生学习成果,为学生定制改进措施;同时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反思与自我调整能力,助力知行转化,提升学习力。

五、结论

在知行合一视角下,深入剖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现状并探寻有效的培育路径,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强化认知引导、创新实践教学、构建多维支持网络等一系列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力,实现认知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迟文芝.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青岛大学, 2022. DOI:10.27262/d.cnki.gqdau.2022.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