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家校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张淑美 陈兴学
新泰市翟镇金岭湖学校 271200
摘要:“双减” 政策实施后,小学阶段家校协同育人面临新挑战。研究发现,当前家校沟通存在障碍,家长教育责任认知偏差,协同育人机制也有待完善。基于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健全协同机制、关注个体差异等对策,旨在打破家校隔阂,明确双方教育职责,构建高效协同模式,促进家校深度合作,形成强大教育合力,推动小学生在 “双减” 环境下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品德塑造的全面发展 。
关键词:双减;小学班主任;家校协同育人;对策
一、引言
自 “双减” 政策落地实施,义务教育领域掀起一场回归育人本质的深刻变革。通过大刀阔斧地削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压力,政策为学生腾出了宝贵的自主发展空间,也悄然改变着教育生态的各个环节。当学生告别繁重的书面作业与密集的补习课堂,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 “第一课堂”,其教育价值愈发凸显,承担起塑造孩子品格、培养兴趣爱好与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使命。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奠基时期,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键衔接者,在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更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教育理念的传播者。然而,现实中家校协同育人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政策理解偏差导致的家校信任危机、教育责任划分模糊引发的协作断层,以及协同机制缺失造成的资源整合不足等。这些问题如同阻碍教育合力形成的壁垒,制约着 “双减” 政策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系统探究并构建科学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对策,既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为小学生营造优质成长环境、推动其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双减” 背景下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一)家校沟通存在障碍
部分家长对 “双减” 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存在认识误区。他们担心孩子在减少作业和校外培训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质疑。同时,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方式较为单一,多局限于家长会、电话沟通等传统方式,缺乏个性化、常态化的沟通,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共识。
例如,在一次家长会后,有家长向班主任反映,认为学校布置的作业过少,无法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这表明家长对 “双减” 政策中关于作业量的科学设定缺乏了解,而班主任在日常沟通中也未能及时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和教育理念。
(二)家长教育责任认识不足
“双减” 政策实施后,一些家长将教育责任过度依赖于学校,忽视了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主要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需要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即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难以协同,影响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
比如,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部分家长没有积极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也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得学校倡导的课外阅读活动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三)家校协同育人缺乏有效机制
目前,许多小学尚未建立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缺乏明确的家校职责分工和协同育人流程。在教育实践中,家校之间的合作往往处于松散、随意的状态,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无法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例如,在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家校协同机制,学校和家长在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方面沟通不畅,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三、“双减” 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家校协同育人对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与沟通,增进家校理解
小学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 “双减” 政策的宣传与解读。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政策解读文章、教育专家观点等内容,帮助家长深入理解 “双减” 政策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班主任要注重与家长进行个性化沟通,针对不同家长的困惑和疑问,耐心解答,消除家长的顾虑。例如,对于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家长,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家长介绍学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 “双减” 政策下如何实现全面发展。
(二)强化家长教育责任意识,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班主任要通过开展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育儿经验,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比如,组织家长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等内容。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阅读计划等,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三)建立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双减” 政策实施后,家校协同育人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显著提升,构建科学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成为凝聚教育合力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学校与班主任形成紧密协作,通过制度建设与实践创新,打破家校合作中的无序状态,让双方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有章可循、各司其职。
首先,应制定清晰明确的家校职责分工细则,以书面化、制度化的形式界定学校与家庭在课程学习指导、习惯培养、品德塑造等不同教育环节的具体责任,避免出现职责模糊导致的教育真空或重复。同时,构建涵盖活动策划、资源整合、效果评估等环节的协同育人流程,让家校合作从零散的互动走向系统、规范的协作。
在实践层面,可通过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代表与家长代表共同组成,定期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开展等议题展开研讨,让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决策过程。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协同育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班主任在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为孩子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资源和发展机会;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和家长要共同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四、结论
在 “双减” 政策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小学班主任推动家校协同育人,不仅是回应时代教育革新的关键举措,更是铺就学生全面发展之路的必由路径。当前,家校间因理念分歧、责任错位、机制缺位等问题,如同层层屏障,阻碍着教育合力的凝聚。对此,小学班主任需主动作为,以多元且深入的沟通打破家校间的信息壁垒,用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与完善的协同机制搭建合作桥梁,借个性化的教育策略精准回应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唯有如此,方能在 “双减” 政策的指引下,汇聚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力量,为学生构筑充满温度与智慧的成长沃土,助力他们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与品格塑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绽放独特光彩。
参考文献:
[1]汪陈好. 助力"双减",建构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J]. 中小学班主任,2023(1):53-54.
[2]郝红月. 家校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实效性研究[D]. 鲁东大学, 2024. DOI:10.27216/d.cnki.gysfc.2024.000413.
[3]闫保仓.“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探索[J].新智慧,2024,(2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