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研究
张园园
衡水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一休养所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面临数据泄露、篡改、非法访问及存储风险等挑战,传统安全防护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威胁。本文基于智能安全防护与区块链技术,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及可信存证机制,以提升档案数据安全性。通过构建科学的档案信息安全防控体系,可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稳定性及长期可用性,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档案信息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引言
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管理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风险亦日益突出,涉及数据篡改、信息泄露及存储安全等问题。现有安全防护机制仍存在网络安全防御滞后、数据存证机制薄弱及存储管理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影响档案信息的长期安全。针对这一挑战,本文基于智能安全防护与区块链存证机制,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与可信存证体系,以增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及完整性,提高档案管理体系的可控性与可追溯性,为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一、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的理论基础
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问题涉及数据存储、传输、共享及访问控制等多个维度,其核心在于确保档案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信息安全理论是档案安全管理的基础,包括访问控制模型、加密机制及数据完整性校验技术。其中,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与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模型可有效管理不同用户对档案数据的访问权限,减少未经授权访问的风险。此外,数据加密技术在保障档案信息机密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采用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可提高数据存储与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完整性验证机制至关重要,采用哈希算法、数字签名及数据指纹技术可确保档案信息的防篡改能力。与此同时,零信任安全架构(ZTA)在档案信息安全体系中逐步应用,强调对所有访问行为的持续验证,有效降低内部及外部威胁。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增强,智能入侵检测、异常行为分析及自动安全策略优化能够提升信息安全防御的精准性与实时性[1]。
二、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一)基于智能安全防护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防护需构建智能化、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以有效应对外部网络攻击、内部违规访问及数据篡改等风险。首先,应采用零信任安全架构,基于身份验证、多因素认证及最小权限原则,严格管控用户访问权限,确保所有数据访问行为均经过动态授权与实时验证。其次,智能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异常行为分析(UBA)技术在档案信息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网络流量、用户行为及系统日志的实时监测,精准识别潜在攻击及异常访问行为,并进行自动化响应。第三,基于数据分类与敏感信息识别技术,可对档案数据进行分级存储与动态加密,提高敏感档案数据的安全防护能力。同时,应结合可信计算环境(TCB)技术,确保关键数据处理过程的安全性,防止恶意代码或非授权程序对档案数据的篡改。此外,在网络安全层面,应部署分布式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IPS)及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平台,形成多层防护机制,提高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的防御能力[2]。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档案数据可信存证机制
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防篡改及可追溯性为特征,在档案数据安全存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提升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长期可验证性。首先,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模式,可确保档案数据在多个存储节点间同步记录,消除单点故障风险,提高数据存储的稳定性及可用性。其次,智能合约技术可用于自动执行档案管理规则,确保档案数据的存取、共享及权限变更均在预设规则下进行,有效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基于区块链的时间戳技术,可实现档案数据的不可篡改存证,每一次数据变更均可生成哈希指纹,并通过区块链共识机制进行验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及可溯源性。此外,可结合同态加密与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实现对存证数据的加密存储,确保档案数据在共享环境下的隐私安全。在档案数据共享与跨机构协同管理中,联盟链模式可通过多方共识机制,确保数据交换的安全性与可控性,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篡改及泄露。
结语
本文围绕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出基于智能安全防护的多层次防御体系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存证机制,以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及可追溯性。研究表明,智能安全防护可有效应对网络攻击、非法访问及数据泄露等风险,区块链存证技术可确保档案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增强数据存储的可信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静.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4.
[2]董旭冉,叶尔丰.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体系构建[J].山西档案,2024,(11):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