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校社协同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路径

作者

张伟雪 张润丽 李玉普

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小学 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小学 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小学

一、家校社协同的现实挑战

(一)责任认知存在显著错位

大量家长将学生心理健康视为学校的专属责任,认为心理问题干预应由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主导完成;部分学校教师则过度强调家庭教育的决定性作用,将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于家庭环境缺陷。这种责任推诿导致家校协同停留于形式化沟通,难以形成实质性教育合力。社区层面更因角色模糊常被排除在协同体系之外,形成“家校二元闭环”的运作困局。

(二)协同方式呈现表层化倾向

家校沟通主要依赖家长会等单向信息传递模式,缺乏深度互动与个性化指导。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局限于年度专题讲座或主题班会,无法满足家长持续性的支持需求。社区活动同样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部分项目以拍照留痕为终点,未能建立情感联结与行为转化的长效通道。例如:鞍山市铁东区福康社区虽创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但此类深度实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三)专业支撑能力结构性不足

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使学校难以开展有效心理辅导,更无力指导家校协同实践。班主任群体普遍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危机干预技能培训, 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社区层面同样面临专业资源匮乏困境,即便如淳安县实施“心育师资倍增计划”推进教师 B 证培训,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仍无法匹配实际需求。

二、三维协同体系的构建逻辑

(一)家庭:心理健康培育的情感基石

家庭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轨迹。父母需超越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框架,通过非暴力沟通技术解码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密码。研究表明,每日 15-30 分钟的专注对话能显著提升亲子信任度,采用“我注意到„”的观察性语言替代“你总是„”的指责性表达,可降低青少年的心理防御机制。家庭规则制定应避免单向指令,通过亲子协商确立3-5 条核心家规(如电子设备使用时段),培养责任意识与边界感。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关键示范,当父母成为“情绪稳定器”,青少年方能习得成熟的压力应对策略。

(二)学校:心理健康促进的专业中枢

学校需实现从知识传授向心理健康促进的功能性拓展。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创设“父母成长学院”,构建四维课程体系:父母成长课提供青春期发展通识,亲子共融课通过节气活动深化情感联结,亲子沟通课传授非暴力沟通技术,问题解决课则聚焦手机成瘾等现实难题 25。这类课程设计将家长纳入教育过程,使家庭成为学校的延伸教室。同时,学校需建立心理危机早期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心理测评筛查高风险群体,联合家庭制定分层干预方案,实现“筛查—评估—干预”的闭环管理。

(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资源平台

社区作为家校之外的第三教育空间,具有资源整合与场景拓展的天然优势。无锡栖云社区通过“校社企协同育人生态圈”链接多元主体:牵手中小学夯实德育根基,引入高校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联合超算中心等科技机构打开科学视界。这类实践将心理健康促进融入文化体验与科学启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与社会联结感。例如:针对暑期监护缺失的痛点,西安红缨社区与长安大学共建“乐知学堂”,通过课业辅导、美食文化体验、志愿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既解决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题,又促进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这种

社区托底机制为家校协同提供了时空缓冲三、协同路径的实施策略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需突破机制壁垒,通过制度化、专业化、生态化建设实现三力共振。

(一)制度建构与政策保障

建立权责清单制度,明确家庭、学校、社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边界。学校层面制定《家校社协同工作规范》,规定沟通频率、内容标准与问题解决流程;社区层面设立协同育人专项经费与专家轮岗制,确保资源持续供给。政府需强化跨部门协调,参照淳安县确立县委社工部与教育局“双牵头”模式,整合卫健、妇联等12 个部门资源,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这类制度设计使协同工作从柔性倡导转向刚性约束。

(二)专业能力建设:实施分层赋能计划

对教师开展心理问题识别、家校沟通策略等实务培训;为家长设计阶梯式课程,初级课程聚焦儿童发展规律,中级课程训练情绪管理技能,高级课程涉及危机干预技巧。社区层面引入“社工进校园”模式,如杭州“紫薇原点”团队开发亲子赋能营课程, 将专业服务嵌入家校协同网络。数字赋能可突破时空限制,开发家校共育小程序提供心理知识推送、咨询预约等服务,使专业支持触手可及。

(三)载体创新与生态营造

改变讲座式协同的路径依赖,开发体验式活动载体。福康社区以创意手工为媒介开展情绪管理课堂,通过“情绪小剧场”引导儿童具象化表达情感;家长课堂则指导家长掌握积极倾听技术,使其成为孩子情绪管理的“第一响应者”。学校可借鉴亲子共融课经验,设计亲子共读、节气食育等项目,让家长在参与中理解教育本质。社区需盘活公共空间资源,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站转化为心理健康宣传阵地,通过公益广告、主题展览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四、结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是一项系统工程,家校社协同的本质是通过功能互补构建全周期支持网络。家庭提供情感安全基地,学校贡献专业教育智慧,社区搭建资源整合平台,三方在责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育人共同体。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制度贯通、数字赋能与生态优化:通过立法明确协同责任,利用 AI 技术生成家庭“教育需求画像”实现精准服务,最终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心理健康生态圈。唯有如此,青少年方能在理解与支持中发展健全人格,迎接时代变革的精神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庆华,谭蒋梦.家校协同视角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J].教育文汇, 2021, 000(003):P.8-10.

[2]于敬茹,胡宇慧.系统论视角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研究[J].就业与保障, 2024(5):172-174.

[3]侯怀银,宋美霞.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社会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24(2):34-44.

2024QSNXLYJ45 张润丽,张伟雪,李玉普课题项目编号:2024QSNXLYJ45 项目类别:青少年心理研究专项目名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异常心理的预防作用

项目负责人:张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