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民族歌剧《沂蒙山》海棠的唱段分析

作者

王芬

新疆艺术学院 830823

一、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背景。

民族歌剧《沂蒙山》由著名词作家王晓玲、李文绪联合作词,作曲家栾凯担纲音乐创作。主创团队先后深入沂蒙革命老区开展实地调研,走访了包括孟良崮战役遗址、大青山突围战纪念馆在内的多处革命纪念场馆,收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创作素材。以鲜明的红色主题和浓郁的 东地域特色为主,使得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很高地水准。创作者巧妙地将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元素融入全剧,赋予作品独特的民族韵味。该剧在艺术表现手法和叙事视角上均有创新突破,以崭新的艺术形式诠释了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被公认为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的标杆之作。

主要讲述的是在 1938 年寒冬,沂蒙山区渊子崖村正为村民"海棠"和"林生"举办婚礼,不料日军突然来袭。在村民武器损毁、生死攸关之际,及时赶到的八路军引开敌军,挽救了这对新人和全村百姓。怀着报恩之心,林生毅然参军抗日,临行前向海棠许下平安归来的承诺。然而战火再次降临渊子崖,海棠与村民夏荷等人被困山洞。为掩护八路军伤员,村民们假扮军人引开日军,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这场惨剧让海棠迅速成长,决心投身革命事业。大青山战役期间,夏荷在产下女儿"小沂蒙"后因体力不支牺牲,临终将孩子托付给海棠。数年后,海棠带着小沂蒙和亲生儿子"小山子"艰难度日。当日军搜捕八路军后代时,为保护小沂蒙,海棠忍痛让儿子引开敌人,不幸目睹爱子中弹牺牲。抗战胜利后,部队首长赵团长返乡,海棠将抚养多年的小沂蒙交还生父,同时得知林生已为国捐躯的故事。

二、作曲家的简介。

(一)王晓岭(1949 年出生),著名词作家,曾任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部队文职将军。现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担任全军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其创作以军旅题材见为主,被广大人民誉为"战士心中最美的词作家"。代表作品包括有《三唱周总理》《咱当兵的人》《强军战歌》《阳光路上》等时代金曲,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李文绪(1973 年出生),曲艺创作家,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创作部主任。长期参与国家级、军队级重大文艺活动的策划与文学创作工作。主要戏剧作品有情景喜剧《咱们的派出所》《么都馆》等。

(三)栾凯(1973 年出生),作曲家,现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军事文艺创研室主任。入选国家级文化领军人才工程,获评军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等称号。代表作品有艺术歌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醉了千古爱》,交响组曲《流动的紫禁城》等。出版《歌曲创作指南》等专著,发表《论"民歌新古典"的创立发展及其艺术特色》等学术论文。

三、民族歌剧《沂蒙山》海棠的人物分析。

海棠这一角色塑造展现了从平凡女性到革命母亲的升华历程。最初,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将家庭幸福作为人生首要追求,这种朴实的情感诉求使人物形象具有真实的生活质感。随着剧情推进,在经历战火洗礼和亲人牺牲后,她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深刻蜕变,逐渐展现出超越个人情感的崇高境界。

这个成长过程通过几个关键节点得以呈现,从舅舅孙九龙的牺牲开始,到战友夏荷的离世,再到痛失爱子小山子,最后面对丈夫林生殉国的噩耗,每一次生死别离都促使她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这种渐进式的人物发展既符合叙事逻辑,又真实再现了特殊年代普通人的精神成长。海棠形象的最终定型,超越了个人命运的范畴,成为沂蒙红嫂群体的艺术典型。她所体现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品格,既是对沂蒙母亲无私奉献的礼赞,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精神力量不仅支撑着抗战时期的艰苦斗争,更成为后来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源泉。通过海棠这一角色的塑造,作品成功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崇高选择。

四、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的音乐分析。

(一)曲式分析

《沂蒙山,永远的爹娘》作为歌剧第六幕的核心唱段,也是女主角"海棠"的重要咏叹调。该唱段采用抒情性极强的咏叹调形式,开头即引入《沂蒙山小调》的经典旋律,既点明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又强化了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了创作者对革命传统的致敬与艺术创新的追求。

在音乐结构上,唱段采用并列单三部曲式,三个乐段通过递进式发展将情感逐步推向高潮。全曲以 A 宫调性为基础,前两个乐段建立在E 徵五声调式上,而 c'段作为全曲高潮,在音乐张力与人物情绪上都达到顶点,最终以bB 五音收束,形成完满的终止。我们可以看出A 乐部的构思尤为精妙,a 乐段采用"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前8 小节以叙事性旋律展开回忆,后11 小节通过速度变化(86-90)拉长旋律线条,特别是在"血洒战场"处连续 5 个重音记号的使用,强烈表现了沂蒙儿女的革命牺牲精神。 a'乐段作为 a 乐段的变奏扩充,巧妙融入《沂蒙山小调》音乐素材,在保持原有音乐框架的同时,通过旋律的装饰性变化使人物形象更显生动。值得注意的是,为烘托宏大的革命情怀,作曲家在唱段中创新性地加入合唱元素,通过多声部交织强化了音乐的史诗性。全曲以悠扬的笛声引入,缓慢的节奏营造出沉静的叙事氛围,这种由静至动的情绪发展轨迹,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戏剧性的深刻把握。

(二)旋律分析

《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的 A 乐段通过精妙的旋律设计和织体变化,展现了主人公从内心独白到革命决心的情感升华。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部分深入分析其音乐特征。第一部分(9-27 小节)采用音区较窄的分解和弦织体,通过左手平稳的低音与和弦进行,形成静水深流般的音乐基底和抒情性的旋律线条以诉说式的语气展开与 B 乐段形成强烈对比,通过"静中有动"的音乐处理手法再加上适时出现的柱式和弦与紧凑节奏形成戏剧性张力构建音乐叙事。这种音乐语言生动刻画了主人公视死如归的革命形象,通过音乐反差展现其历经风雨后的坚定信念。第二部分(28-52 小节)作为前段的发展延伸,在音乐处理上,在第 49 小节通过重音标记的柱式和弦为情绪爆发蓄力,在保持主题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变奏发展,在和声进行既延续前段的稳定性,又为高潮段落做好铺垫。

《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的B 乐段的音乐发展更具动力性。在第53 小节运用民族五声和声(突出♮G 音)强化地域特色。通过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交替出现,使得音乐更加丰富有层次。在第 59-60 小节通过织体变化(分解和弦转为柱式和弦)增强推动力和补充的7 小节运用三连音等节奏型实现了情绪递进。在第 70小节的转调(E 徵调至bb 调)将音乐推向高潮,结尾通过六连音织体与重音标记的左手伴奏完成情感升华。这种由静至动、由缓至急的音乐发展逻辑,既保持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又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强化了戏剧张力,使音乐成为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艺术手段。

五、《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的演唱分析。

(一)气息的运用

在演绎《沂蒙山,永远的爹娘》时,气息运用与情感表达密不可分。演唱者需以深气息为基础,将技术控制与艺术表现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的气息管理实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A 乐段的演唱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首先,叙述性段落应采用讲述式口吻,在固定换气点进行自然衔接,利用长音实现乐句间的连贯。其次,面对"都有自己的爹"这一八度大跳,演唱者需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吸足气息、调整情绪状态、打开内口腔并调整后咽壁位置,采用口鼻联合的吸气方式。大跳后的三拍长音要运用腰腹力量支撑,避免声音虚浮或白嗓现象,保持音色的圆润统一。最后,在速度加快的"都有自己的儿呀"乐句,需快速扩张横膈膜并保持稳定,为"亲骨肉"的顿音处理提供坚实的气息支撑。在高潮段落"血洒战场"的处理尤为关键,要充分利用一拍休止进行情绪调整,采用深吸慢吐的方式确保字音连贯。对于八拍时值的"场"字,可采用两种处理方式:功底扎实者可选择强出强收的爆发式处理,展现戏剧张力;基础较弱者则可在演唱前充分换气,采用渐强处理确保气息流畅。在"都有自己的爹,啊,都有自己的娘"乐句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啊"字前偷气,保持快吸慢呼的状态。B 乐段的演唱更注重气息的平稳连贯。由于音程跳动不超过五度,应采用深吸慢呼的方式,特别注意字音间的无缝衔接,如"高"到"亲"、"长"到"人"等处的连贯处理。以"巍巍蒙山高"为例:前两字要控制音量和气息消耗,"高"字后可适当虚化处理,在乐句中部进行隐蔽换气,确保两小节时值内的气息连贯性。整个段落要运用"声断气不断"的技术,实现旋律线条的柔化处理。

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可参考王丽达老师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个人条件进行创新,在保持作品情感逻辑的前提下,展现个性化的艺术表达。通过科学的气息运用,将技术表现与艺术表达完美统一,最终实现感人至深的演唱效果。

(二)咬字的技巧

在声乐演唱中,清晰而流畅的咬字不仅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更能精准传递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引发听众的共鸣。唱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作为一首富有山东民歌特色的咏叹调,对音色的细腻度和发声位置的前置性要求较高,尤其强调咬字的准确性。笔者在演唱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完美演绎这首作品,必须严格把控咬字的规范性,确保每个字的归韵到位,同时保持咬字的连贯性,以实现音色的明亮通透、表达的真切动人以及旋律线条的流畅自然。 该作品中反复出现以“ou”为韵母的字词(如“都有”“最后”等),而“ou”音的发音具有一定难度,若控制不当,容易导致声音卡在喉咙、音色暗淡,甚至影响发声位置的下坠,进而破坏整体演唱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在日常训练中加强针对性练习:首先从朗诵入手,确保声母清晰、韵母归音准确;随后逐步融入旋律,注意发音时口腔不宜过度张开,而应适度贴近咽壁,保持稳定的口腔状态,使字音饱满而规整。

此外,歌词中还频繁出现以“ang”为韵母的词汇(如“娘”“旺”“长”“光”等),且多为长音演唱。在演绎这些乐句时,需严格把控时值,保持乐句间的连贯性,以塑造悠扬舒展的音乐质感。针对此类字词,笔者主张归韵时应充分强调“ang”音的共鸣,演唱时需抬高笑肌、充分打开口腔,并保持上颚的积极状态,以确保“ang”音通透、明亮,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演唱中对速度的把握

在速度方面,演唱者在声乐艺术表现过程中,乐曲速度的精准掌控是衡量其艺术水准的关键指标。恰当的速度处理是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基础,若速度控制失当,不仅难以准确传达作品内涵,更会导致角色塑造出现偏差。值得注意的是,乐曲速度的调整往往伴随着情感氛围的微妙转变。以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年》为例,该作品通过丰富的技术手法展现了强烈的情感张力,其中频繁的速度转换既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也对演唱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在唱段的A 段之中,包含了♩=86、♩=90、♩=98、♩=90、♩=62、♩=56 五次速度变化。前两次的速度变化较小,两句速度由♩=86 变为♩=90。通过排比句式的层层递进,语句间形成鲜明的语气对比,强烈地抒发了主人公"海棠"内心汹涌的思念之情与撕心裂肺的丧子之痛。

总结

沂蒙山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精神坐标,其承载的沂蒙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这座英雄山脉见证了几代沂蒙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歌剧《沂蒙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融合中西歌剧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新境界。本研究聚焦该剧最后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以下研究路径展开深入探析,深入了解了创作背景、内容及音乐分析等。在演唱方面,结合自身的实践对作品的咬字、气息以及速度等系统解析。作为声乐表演研究者,我们深刻认识到,完整的艺术演绎需要建立在对作品内涵、角色特质的深刻理解基础上,表演者应当将技术训练与艺术修养相结合也需要通过持续的歌剧唱段研习夯实专业基础。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梁赟璎.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艺术处理及应用研究——以咬字、吐字与归韵为例[J].大观(论坛),2025,(04):36-38.

[2]靳梦涵.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特色与经典唱段演唱处理分析[J].黄河之声,2024,(21):164-167.姓名:王芬;性别:女;出生年月:2001 年8 月1 日;籍贯:重庆市,单位:;邮编:,研究方向:声乐表演,学位: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