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新能源接入的适应性
夏鹏虹
公民身份号码 321081199201180314
引言
近年来,为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新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等优点,但其输出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这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电力系统自动化通过应用先进的通信、控制、计算机等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控制和优化调度,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因此,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新能源接入的适应性,对于推动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影响
(一)对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影响
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使得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难以维持,传统的基于稳定电源的运行控制策略难以适应新能源接入后的系统变化。例如,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输出功率会随着风速和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大幅波动,这可能导致电网频率和电压的波动,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电力系统自动化需要实时监测新能源的输出功率,并快速调整其他电源的出力,以维持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
(二)对电力系统调度的影响
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改变了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使得电力调度更加复杂。传统的调度模式主要基于大容量、集中式的电源,而新能源多为分布式、小容量的电源,其接入位置和数量具有不确定性。电力系统自动化需要建立适应新能源接入的调度模型和算法,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优化调度,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三)对电力系统保护的影响
新能源接入后,电力系统的故障特征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保护装置主要基于故障电流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判断,而新能源电源的故障电流特性与传统电源不同,可能导致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电力系统自动化需要研发适应新能源接入的保护技术和装置,提高电力系统的保护可靠性。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应对新能源接入的关键技术
(一)智能调度技术
智能调度技术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应对新能源接入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建立新能源功率预测模型,提前预测新能源的输出功率,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结合电力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和负荷需求,采用优化算法对各类电源进行优化调度,实现新能源的最大消纳和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例如,采用分层分区调度策略,将新能源富集地区划分为独立的调度区域,实现区域内新能源的优先消纳。
(二)分布式电源管理技术
分布式电源管理技术是实现对分布式新能源电源有效管理和控制的关键。通过在分布式电源侧安装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同时,采用分布式协调控制算法,实现分布式电源之间的协同运行,提高分布式电源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例如,采用微电网技术,将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和负荷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微电网,通过微电网控制器实现对微电网的自主运行和与大电网的协调控制。
(三)储能系统协调控制技术
储能系统是解决新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的重要手段。电力系统自动化需要实现对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根据新能源的输出功率和电力系统的负荷需求,合理控制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过程。例如,在新能源输出功率过剩时,将多余的电能储存到储能系统中;在新能源输出功率不足时,将储能系统中的电能释放出来,以维持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同时,储能系统还可以参与电力系统的调频、调压等辅助服务,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性能。
三、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新能源接入适应性的策略
(一)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制定全面且统一的新能源接入标准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标准迫在眉睫。从新能源电源的设计环节开始,到安装、调试以及后续的运行管理,都需严格依照标准执行,以此保障新能源电源与电力系统能无缝对接,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标准制定后,不能束之高阁,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组织培训、研讨会等活动,让电力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深入了解标准内容,增强对标准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执行,为电力系统与新能源的稳定融合筑牢根基。
(二)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新能源接入领域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加大研发投入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关键。科研机构和企业应携手合作,集中优势资源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研发高精度的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提前精准掌握新能源出力情况;开发适应新能源接入的智能调度算法,实现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探索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技术,提升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速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升级,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完善市场机制
一方面,建立新能源电力交易市场,打破传统交易桎梏。传统交易模式存在环节多、效率低等问题,而新市场能实现新能源电力的直接交易,减少中间环节,让买卖双方自主对接,还能依据市场供需和价格信号,对新能源电力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整体市场效能。
另一方面,完善补贴政策,逐步降低补贴标准。过去较高的补贴虽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发展,但也带来依赖补贴、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降低补贴可倒逼新能源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力度,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行业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此外,促进电力市场与电力系统自动化协同发展。利用市场信号,如电价波动等,引导电力系统自动化合理运行和调度,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消纳能力,实现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良性互动,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新能源接入领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校和职业院校应敏锐捕捉行业需求,及时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涵盖新能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多方面知识,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电力企业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培养,制定系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通过内部培训、外部进修、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员工对新能源接入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认识水平与操作技能,打造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新能源接入的适应性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高效消纳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影响,探讨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应对新能源接入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提升适应性的策略。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接入的要求,推动电力系统向清洁、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明润,李若旸.基于博弈论-改进云模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适应性评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5(01):40-51
[2]孙建.新能源接入下输变电系统的适应性改造与优化[J].中国高新科技.2025(04):60-62
[3]罗卿,张伟.新能源接入下的输配电系统适应性研究[J].电子制作.2024(22):105-1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