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龙金剑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618000
1 研究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1.1 水资源现存问题
1.1.1 资源呈现短缺趋势,供需矛盾增加
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在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尤为突出。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而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污染严重,可利用水资源比例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用水需求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其粗放式用水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局面。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不稳定,使得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更加不均衡,部分地区出现季节性干旱或洪涝交替现象,水资源短缺问题呈现加剧趋势。
1.1.2 水资源分配分布结构不合理
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明显错位。例如,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用水效率相对较高;而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却承担着大量农业和工业用水任务,导致水资源压力巨大。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水资源分配也存在不合理现象,部分高耗水行业长期占据大量优质水源,而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却面临保障不足的问题。
1.2 环境经济现存问题
环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传统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导致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频发。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仍以高耗能、高排放为主,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使得水资源保护难以形成系统性合力。环境经济的发展尚未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绿色转型进程缓慢,制约了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
2 水资源和环境经济相互作用分析
2.1 环境与经济之间的作用
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持续供给,尤其是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业具有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经济活动产生的污染和资源消耗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影响水体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传统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而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下,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模式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
2.2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之间的作用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农业灌溉中的化肥、农药残留会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废水排放若未得到有效处理,将严重污染河流、湖泊等水体资源,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同时,水资源的污染又反过来限制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水处理成本,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避免因水资源开发不当而引发生态风险。
2.3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之间作用
水资源是支撑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资源。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重最大,其用水效率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用水涉及能源、制造、化工等多个领域,水资源的供应稳定性和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服务业中的旅游业、餐饮业等也高度依赖清洁水源。水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区域经济衰退。因此,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用水结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3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措施
3.1 做好农业合理用水
农业用水效率的提升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应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方式,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比例,发展耐旱作物和节水型农业。此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确保农业用水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业用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2 注重对现代化各个行业水资源的管理
工业和服务业用水管理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应建立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动企业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重点用水行业如电力、化工、纺织等领域,推广循环用水和废水回用技术,降低单位产值用水量。同时,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集中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节水减排行动。
3.3 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在部分地区承担着主要供水任务。然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已导致多个地区出现地面沉降、水源枯竭等问题。应加强地下水监测体系建设,科学评估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制定合理的开采规划。在超采区实施限采、禁采措施,推动地下水回灌工程建设,恢复地下水位。
3.4 建立水资源与环境检测预警机制
构建完善的水资源与环境监测体系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应建立覆盖流域、区域、重点行业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水资源变化趋势。结合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监测精度和响应速度。同时,建立水质、水量、生态指标的综合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水资源异常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3.5 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水资源保护应贯穿于开发利用全过程。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划定生态红线,严格控制水源地周边的开发活动。推进水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在农村地区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减少面源污染。同时,加强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节水护水的良好氛围。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多手段综合施策,构建水资源保护长效机制。
3.6 发展生态机制
生态机制的建设是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应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基金等方式,对水资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进行补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同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激发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通过生态机制的建设,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4 结语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其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当前水资源短缺、分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生态失衡和资源浪费等挑战。水资源与环境经济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必须从制度、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推动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建设中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研究[J].冯越;郭慧昊.居舍,2021(27)
[2]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水资源研究进展及水资源管理展望[J].杨洋;效存德;王晓明;刘世伟.冰川冻土,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