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加强当代大学生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陈世英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前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环境意识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环境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本文旨在探讨加强当代大学生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环境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多数高校仅将其作为选修课或公共课,专业性和深度不足。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和创新手段。三是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数量少。四是学校与社会资源整合不够,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和合作机制。
二、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首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其次,能提升环境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打下基础。再次,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最后,环境教育能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的环保人才,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助力。
三、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优化课程设置是基础。高校应将环境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建立从基础到专业的阶梯式课程结构。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环境教育课程,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1]。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效果的关键。可采用案例教学等互动性强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在线课程和虚拟实验平台[2]。引入情景模拟等体验式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环节。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定期组织培训和学术交流。建立教师环境素养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参与环境科研和实践[3]。
构建实践平台是必要途径。高校应积极与环保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组织环保志愿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实践机会[4]。
四、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建议
(一)教育部门应制定统一的环境教育标准和评估体系
在全球环境问题严峻的当下,环境教育是培养公民环境素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和评估体系,对提升全民环境意识意义深远[5]。
统一的环境教育标准应涵盖知识、能力、态度与行为四个维度。知识上,明确不同学段学生需掌握的基础环境知识并按认知水平梯度呈现。能力上,着重培养分析环境问题、参与环境实践的技能。态度与行为上,引导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价值观,规范日常环保行为。
(二)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工作,加大投入力度
高校在推动环境教育、培养高素质环保人才方面责任重大。领导重视并加大投入,是提升教育水平、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6]。
领导重视应体现在多方面。首先,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学科建设等结合,形成长效机制,推动课程融合。其次,加大投入是物质保障。师资上,投入资金引进专家,支持教师培训交流;教学资源上,加大对课程、教材和实践平台的投入,支持学生环保活动;校园基础设施上,投入进行绿色改造,建设科普基地,发挥辐射作用。
高校领导重视环境教育并加大投入,将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学生既能接受优质环保教育,提升能力与素养;学校又能提升办学特色和影响力,促进相关学科发展。
(三)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在环境教育中,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兴趣培养和环保意识的内化。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跨学科融合教学是创新方法的重要方向。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教师可打破学科壁垒,将环境教育与其他学科结合,让学生从多视角认识问题,形成系统知识体系。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利用多媒体资源,借助在线平台等,拓展学生环保知识。注重实践与互动的教学模式,加强个性化与差异化环保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分层任务,关注个体反馈调整策略。同时注重动态评估,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环保理念融入生活。
(四)学生应主动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提高自身环境素养
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是提升自身环境素养的核心途径[7]。校园内,加入环保社团,开展“校园环保周”等活动,参与校园环境改善项目。校园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环保公益活动、环保调研、环保夏令营或研学活动。通过带着环保问题参与,主动查阅资料,认真观察与思考。将感悟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环境素养。
(五)社会各界应支持高校环境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平台
高校环境教育发展需社会各界支持,这能弥补资源不足,促进与社会需求结合,提升实效性和影响力[8]。
企业可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奖学金、科研基金,还能提供实践平台,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派专家进校园分享经验。
社会组织是支持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力量。比如,共同组织环保公益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环保行动力;联合举办环保论坛、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环保理念和创新成果的平台。
政府部门在支持高校环境教育中发挥着引导和协调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高校环境教育。如对支持高校环境教育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将高校环境教育纳入地方环境发展规划等。
社区也能为高校环境教育提供支持。如允许学生在社区内开展环保宣传、垃圾分类指导等活动;社区居民也可以参与到高校的环境教育中来,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环保经验和遇到的环境问题等等。
社会各界支持环保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高校既能提升环保教育的质量,社会又能获得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参与各方各有所得。
五、结论
加强当代大学生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实践平台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素养,培养出具有强烈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将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未来,应继续探索环境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完善大学生环境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立新,陈思远.高校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2):78-85.
[2]李明,王红.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环境教育的路径创新[J].中国环境管理,2022,14(4):89-95.
[3]宗智,李强.跨学科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科学学研究,2022,40(5):67-74.
[4]周海燕,吴建国.校企合作在环境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2,(7):55-60.
[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环境教育分会.《中国高校环境教育发展报告(2022)》[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2030)》[R].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2021.
[7]陈光,张丽华.环境教育对大学生环保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心理学报,2020,52(6):731-742.
[8]吴晓林,刘洋.国外高校环境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8):34-40.
作者简介:陈世英(1978.4-),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