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与高职生浅析国际关系中的底层逻辑

作者

孙毅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淄博 255300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需要关注与理解现实世界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现象,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底层逻辑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

近年来国际局势的变化更加深刻、复杂、和敏感,朝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风险性方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提出并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这个仍然充满混乱、风险与挑战的世界前行道路的文明之光,为了世界的和平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指明方向。思考、厘清国际关系中的底层逻辑有助于透过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事件和表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认清其本质而深刻领悟思考后的坦然面对。

一、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基于国家实力。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国际秩序话语权、国际组织中的角色权重基于此国家的综合实力。国家实力由多因素构成,比如先天资源禀赋、工业制造能力、经济发展程度、科技发展水平、金融状况、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优劣、政治与社会组织能力、军事和国防能力等等,其中军事国防能力是硬核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也要看到国家实力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中国近代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是“弱国无外交”。即使百年过去,但从近年爆发的中东巴以战争、叙利亚战乱等地区冲突看出这个世界仍然充斥着丛林法则。2024 年 2 月,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在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谈到中美关系时,曾说:If you’re not at the table,you’re on themenu.意思是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上。尽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主权和平等原则,但现实世界国际秩序基础仍然是大国关系所决定的。当今世界能够称得上大国的国家屈指可数,人口超一亿、国土面积超百万平方公里、经济 GDP 起码超过3 万亿美元、军事力量拥有核武器在内的可怕的战争毁坏能力、高科技加持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新质战斗力等。如此配置的大国试问天下能有几个?然而成为大国却是众多国家野心勃勃、梦寐以求的,总有的国家对于自身实力的认知与自身实际实力的出现偏差而致野心与实力匹配度差,增加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2021 年 3 月 18 日在阿拉斯加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面对美方的无理言行,当时的中央外办主任杨洁篪反驳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让中国人感受到了自尊和自信,能够平视世界上号称最强的大国,这就是实力和底气。几十年的筚路蓝缕、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现在中国已具有世界巨大影响的国家实力,仍然要“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二、国际交往基于利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日益密切,即使近几年出现部分国家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逆全球化现象,但是无法改变和阻挠国际间合作交流的趋势。系统论的观点是任何一个事物必然和其周边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否则必然走向衰退,所以国家越交流开放就会发展越好。国际交往是丰富多彩,既有交流合作也有地区冲突、甚至大打出手,俄乌战争、以伊空袭、印巴冲突以及今年七月刚刚发生的泰柬边境争端。其实背后最基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和利益的分歧。也就是说国家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或者说基于利益的。维护和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很多国家内在的需求。今年四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基于“美国优先”开始对全世界的关税战就是毫不掩饰地基于美国自身的利益,而不同于拜登政府时期碍于所谓“灯塔之国”的形象而不那么赤裸。

利益具有多样性、变化性,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核心利益、根本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地缘利益等等掺杂在一起。甚至国内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外溢到国际社会。所以一个国家政治系统对利益的认知能力差别非常大,基于利益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组织基于对利益的判断和取舍。只有成熟稳定理性的政治活动才能选择出英明的政党组织和睿智的领导人站在国家的、民族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上参与国际交往和治理。

国家利益是充满竞争性的,但也是有边界的。正当的利益不应建立在其他国家正当利益受到巨大损害基础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远近亲疏及之间的相处模式根本基础还是在于利益的边界。有句西方谚语或许有点道理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对基于利益的国际关系所具有脆弱性的认知在一些重大国际建设项目、重大的对外援助项目及国际组织合作机制上采取稳定、理性、灵活的策略。

三、基于实力和利益上的理念之争是大国博弈的终极形态。

国际关系和交往如果完全奉行基于实力和利益,人类文明将在光明和黑暗中徘徊且没有出路的。迷信实力决定一切的国家必将是霸权主义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无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无法摆脱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迷恋于实力而又企图依靠军力攫取超过边界的利益,此类国家将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将世界拖入战争泥潭;唯利是图的国家也必将使世界充满猜忌、自私,无法面对人类共同问题如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地缘冲突战争、恐怖主义、重大瘟疫传播等灾难性难题而延缓人类文明的发展。

站在世纪之交时人们曾多么期待进入一个充满公平正义、包容合作、持久和平的新世界,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当今,“世界之问”将昭示着或将审视这样的反思:一直由西方国家和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秩序是不是人类文明的未来,能否引领世界走向更加文明的未来;把所谓“自由民主”“普世价值”等挂着表面而实际却是双标主义的灯塔能否摆脱当前困扰世界的经济衰退、战争阴霾而使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呢?

新世纪已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过程中,世界百年大变局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十年的世界舞台中心是否中美两个大国的激烈博弈,中美竞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将超过任何其它关系,不仅仅是实力的较量、利益的竞争,而且是基于实力和利益的价值理念比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有着延续五千年文化的文明才会孕育出的成果、站在人类文明前途高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可以预测的是基于实力和利益上的新理念将主导未来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的演化、嬗变。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的底层逻辑,提高了高职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对于中国未来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自信。

参考文献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