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与成果分析
李升鹏 胡辉 陶发有 海宁 杨丽
1.云南光洲林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225; 2.宁洱县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普洱 665199
摘要:本文基于2022—2023年宣威市森林、草原、湿地(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研究发现,宣威市共发现7种外来入侵植物,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种,扩散风险等级为“一级高风险”。同时,普查揭示出技术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监测体系薄弱等问题,建议通过构建“天敌引入+人工干预+智能监测”的综合防控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及公众参与模式,提升区域生物安全治理效能。
关键词:宣威市;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风险评估
在全球贸易和气候变化影响下,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成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关键问题。中国是受外来物种入侵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2021年启动的全国性普查旨在建立有效的防控体系[1]。宣威市位于云南东北部,具有复杂的地貌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外来物种入侵的敏感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和人类活动频繁,该区域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和监测治理缺乏科学数据支持[2]。基于此,本研究依托2022-2023年宣威市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项目,通过标准化技术规程的落地实施,系统解析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及风险等级,直面普查过程中暴露的技术与管理问题,提出契合区域特点的防控策略,以期为西南山区同类区域提供可复制的研究范式与实践经验。
一、宣威市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普查技术方法与执行情况
宣威市普查工作在国家林草局和云南省林草局统一部署下,委托第三方单位云南光洲林业勘察设计院开展技术工作,时间跨度自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
(1)普查对象与范围
普查对象涵盖外来植物、昆虫、脊椎动物及病原微生物等4类,覆盖全市29个乡镇及3个自然保护区,总踏查面积超过3018万m2,设置样地2240个、样方619个,踏查总里程5110.53km,涵盖典型林草湿生态系统。
(2)技术方法
采取“路线踏查+样地样方+影像标本”三位一体技术体系,结合国家普查APP与GIS辅助分析工具,实现了外来入侵种类识别、分布精度定位及风险等级划分。重点防控对象则采用因地制宜的样地加密方式,如紫茎泽兰分布区域每千平方米布设5~10个样方。
二、宣威市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普查成果
(一)入侵物种的构成与分布特征
普查发现宣威市有7种外来入侵植物,未发现入侵昆虫、病原微生物和脊椎动物。紫茎泽兰是主要入侵种,自20世纪40年代从缅甸传入后,在18个乡镇广泛分布,形成单优群落,植被盖度最高达95%,抑制本地植物生长,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40%-50%[3]。水生植物凤眼蓝和埃格草主要分布在虹桥街道和落水镇湿地,通过无性繁殖快速扩张,局部水域覆盖度达80%,影响水体透光率和溶解氧含量,威胁水生生物多样性。垂序商陆、土荆芥等陆生植物多分布在村落周边和耕地边缘,与历史上的人为引种有关,目前通过种子传播形成局部危害。
(二)风险等级与危害效应评估
普查结果表明,紫茎泽兰以3.2的高风险值位居首位,其广泛适应性、强繁殖力和生态抑制效应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凤眼蓝等6种物种因中等扩散能力和局部危害被划为中风险,而土荆芥因分布有限、危害小被列为低风险。入侵物种在东南地区密集,在西北地区稀疏。虹桥街道、田坝镇等经济活跃区因物流频繁成为高风险热点。入侵植物导致牧草减产约2000吨,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超500万元,防控成本随入侵面积增加而上升。
三、宣威市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现存问题与挑战
(一)技术应用的精度与效率瓶颈
基层普查队伍专业能力参差,部分乡镇人员对埃格草、落葵薯等物种的野外鉴定准确率不足85%,依赖实验室检测导致数据反馈滞后。全国林草监测平台存在数据同步延迟、标本编号规则冲突等技术漏洞,影响内业处理效率;无人机遥感等新技术应用不足,高海拔草甸、偏远湿地的监测覆盖率低于70%,存在物种扩散早期预警盲区[4]。
(二)防控体系的资金与组织短板
受地方财政限制,普查及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全市年均防控预算仅50万元,难以支撑生物防治、智能监测设备购置等技术应用。基层森防力量薄弱,市林草局专职人员仅8人,乡镇林业站护林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足20%,且部门协作机制不畅,农业、海关等部门数据共享率低于30%,跨领域防控合力尚未形成。
(三)地理与社会因素的叠加影响
宣威市地处滇黔交界,工商业活动频繁,外来物种通过花卉贸易、农产品运输等渠道传入风险高(如埃格草经花鸟市场逃逸扩散)。2022-2023年冬春连旱导致草本植被枯死,部分入侵物种危害症状隐蔽化,增加了野外识别难度;公众对入侵物种的认知不足,主动防控意识薄弱,进一步加剧了治理难度。
四、宣威市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优化建议
(一)构建“空-地”协同的智能监测网络
联合云南省林科院开展分层技术培训,每年定向培养50名基层监测骨干,重点提升物种鉴定、无人机遥感解译及普查平台操作能力,三年内实现乡镇级人员技术认证全覆盖。引入高分遥感卫星与无人机巡检技术,对涧水海梁子等高海拔草甸、珠江源湿地等盲区开展年度监测,结合地面样地数据,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将物种发现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
(二)实施分类精准的防控技术集成
针对紫茎泽兰,实施综合措施,包括人工铲除、生物调控和化学防治,目标是到2025年将盖度控制在30%以下。水生入侵植物治理采用生态调控和机械打捞,利用河蟹抑制凤眼蓝生长,夏季清理水面,恢复本地水生植被。对于人为引入的陆生植物,建立审批和风险评估制度,推广替代种植,减少入侵物种空间。
(三)完善多元共治的管理机制
设立市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基金,预算200万元,支持标本库、应急物资和新技术试验。四部门联动,共享数据,每季度联合检查,防止人为传播。推行网格化管理,监测入侵物种,配备GPS和数据上传设备,实现闭环管理[5]。
此外,加强公众参与和科普教育,编制防控手册,通过短视频和讲座传播知识。每年5月举办“生态安全宣传月”,组织公众参与生态修复活动。设立举报奖励机制,对提供有效信息者奖励200-500元,促进社会共治,形成防控新格局。
五、小结
综上所述,宣威市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首次揭示了入侵植物种类、风险等级和防控难点,并建立了适应西南山区的调查技术和治理框架。有效防控需从单一技术转向综合模式,包括监测预警、分类治理和社会协同。未来应加强科技支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普查成果与生态保护规划的深度融合,以确保珠江源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志文,任雪敏,佘蕾,等.遵义市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及分析[J].生物灾害科学,2024,47(1):1-6.
[2]宋玉双,吴昊,宋丽文,等.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概况及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24,43(2):19-33.
[3]高昆瑞.陆良县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现状及防控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24,52(1):69-74.
[4]郝杰,李文琼,桂军,等.曲靖市林草湿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研究[J].绿色科技,2024,26(4):78-81,95.
[5]胡心亭,袁军,程涌泉,等.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实践[J].林草资源研究,2024(2):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