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施工现场的环境影响评估与绿色施工策略
周福龙
锦州北山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当下,土建工程规模持续扩张。然而,其施工过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从资源过度消耗到生态系统破坏,从环境污染到气候变化,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实施绿色施工策略,成为土建行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平衡建设需求与生态保护的关键路径。
二、土建施工现场环境影响评估
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全面且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估土建施工现场环境影响的基石。涵盖生态影响指标,如土地占用导致的植被破坏面积、生物栖息地减少程度,珍稀物种受影响情况等,以此衡量对区域生态平衡的干扰;大气污染指标,像施工扬尘产生的颗粒物浓度(PM10、PM2.5)、施工机械尾气排放中的氮氧化物( ΔNOx )、二氧化硫( SO2 )含量等,反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水污染指标,包括施工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悬浮物(SS)浓度,以及石油类物质含量等,评估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土壤影响指标,如土壤侵蚀模数、土壤结构破坏深度,用以判断施工对土壤稳定性与肥力的破坏状况。
2.2 评估方法选择
不同评估方法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场景。类比分析法,通过对比相似已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数据,预测本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具有直观、数据获取相对容易的特点,但需确保类比项目的相似性。数学模型法,利用大气扩散模型、水质模型等模拟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精度较高,但对数据要求严格且模型参数确定复杂。专家咨询法,依靠多领域专家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对难以量化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评判,可弥补定量方法的不足,但主观性较强。实际评估中,常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以提升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2.3 评估流程实施
评估流程从项目前期准备启动,收集项目规划、设计资料,了解施工工艺、场地周边环境现状等基础信息。接着开展环境现状调查,实地勘察生态系统、大气质量、水体水质、土壤状况等,获取一手数据。随后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运用选定方法预估施工各阶段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与范围。在影响评价环节,对照评估指标标准,判断影响的显著性,分析其长期与短期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最后编制评估报告,提出针对性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为项目决策与施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建施工现场环境影响类型
3.1 生态环境影响
土建施工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开挖活动直接破坏地表植被,致使植被覆盖率骤减,植物群落结构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例如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往往占据大片原有绿地,众多本土植物被清除。施工临时占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若恢复措施不当,可能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此外,施工阻断动物迁徙通道、破坏栖息地,干扰野生动物正常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完整性构成严重威胁。
3.2 大气环境影响
施工扬尘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土方挖掘、物料装卸、运输过程中,大量颗粒物逸散到空气中,增加空气中 PM10、PM2.5 浓度,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周边居民呼吸健康,且对城市景观造成负面影响。施工机械,如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辆等,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 SO2 )、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等污染物,不仅加剧区域空气污染,还可能引发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
3.3 水环境影响
施工过程产生的大量废水,包括混凝土养护废水、设备冲洗废水、桩基施工泥浆水等,含有高浓度的悬浮物、水泥颗粒、石油类物质以及重金属离子。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导致受纳水体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同时,施工降水可能改变地下水位,引发地面沉降、建筑物地基变形等地质灾害,对周边水环境生态平衡造成长期破坏。
3.4 土壤环境影响
施工活动中的机械碾压、挖掘致使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孔隙度改变,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分循环。土方开挖与回填过程中,土壤原有层次被打乱,表土流失,肥力下降,不利于后期植被恢复与土地复垦。此外,施工过程中若发生化学品泄漏、油料渗漏等事故,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会造成土壤污染,长期影响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功能。
四、绿色施工策略
4.1 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在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应优先选用绿色环保建材,如再生混凝土、节能门窗、低辐射玻璃等,这些材料不仅能耗低,且部分可回收再利用,能有效减少原生资源消耗。采用先进施工技术与工艺,如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工厂预制构件,现场组装,可大幅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缩短工期,降低材料浪费。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对施工废水进行沉淀、过滤、净化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场地洒水降尘等环节;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制成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非承重结构构件等,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
4.2 污染防控策略
为有效防控污染,施工现场需设置全封闭围挡,并配备自动喷淋降尘系统,定时对场地进行洒水降尘,在物料堆放区覆盖防尘网,减少扬尘逸散。选用低噪声、低排放的施工设备,对高噪声设备安装消声器、减震垫,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段进行高噪声作业,降低噪声污染。建设完善的施工废水处理设施,采用隔油、沉淀、生化处理等工艺,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对危险废物,如废电池、废油漆桶、废旧日光灯管等,设置专门收集容器,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防止污染土壤与水体。
4.3 生态保护策略
生态保护需贯穿施工全周期,建立“前期调查-过程防护-后期恢复”的完整体系,施工前开展详细的生态基线调查,采用无人机航拍与地面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查清场地内植被类型、分布密度及野生动物活动轨迹,某高速公路项目通过调查发现 3 处鸟类栖息地,据此优化施工路线避开核心区域。针对珍稀植物保护,对胸径大于 20 厘米的古树名木,邀请林业专家制定移栽方案,采用断根处理、土球包裹、专车运输等措施,移栽后设置智能养护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与光照强度,确保成活率达 90% 以上;对分布密集的野生灌木群落,设置高度 1.8 米的生态隔离带,隔离带内种植本地草本植物,既减少施工干扰又维持生态连通性。施工临时用地规划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材料堆场、临时道路尽量利用荒地或裸地,避免占用耕地与林地,某水利工程通过优化临时用地布局,减少植被破坏面积1.2 公顷;施工结束后及时开展生态修复,对裸露土地进行表土铺设,播撒乡土植物种子,搭配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混合种植,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时加快植被恢复。
五、结论
土建施工现场的环境影响评估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前提,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运用合理方法与流程,能精准识别施工对生态、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负面影响。而绿色施工策略的实施,从资源高效利用、污染防控到生态保护,全方位助力土建工程降低环境代价。只有将环境影响评估与绿色施工策略紧密结合,贯穿土建项目全生命周期,才能推动土建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王昭民.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方法思考[J].中华建设,2025,(06):36-38.
[2]张裕星.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J].居业,2024,(03):182-184.
[3]史中杰.土建施工现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0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