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化教学对初中语文学习者写作水平的促进作用
王婷
江苏省沭阳县章集初级中学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核心目标之一,但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程式化写作”“内容空洞”等问题。许多学生的作文虽结构完整,却缺乏真实情感与个性表达。学生常觉得“写作是完成任务,与生活无关”,作文中“事例雷同、语言刻板”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语境化教学作为一种强调“语言运用与具体情境关联”的教学理念,主张将写作置于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场景、文化语境中,引导学生在体验、感知、互动中完成表达实践。本文结合章集初级中学的教学实践,系统分析语境化教学对提升初中语文学习者写作水平的促进机制与实施路径。
一、语境化教学的内涵与写作教学价值
语境化教学的核心在于打破“孤立传授知识”的模式,将语言学习嵌入具体的情境框架中。在写作教学中,这种“情境框架”既包括真实的生活场景(如家庭对话、社会观察),也涵盖模拟的交际语境(如书信往来、演讲辩论),还涉及文化语境(如地方习俗、历史传统)。其对写作教学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激活写作动机的“情感联结”
语境化教学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消除写作的“陌生感”。例如在七年级“记一件小事”写作中,章集初级中学教师并非直接给出题目,而是组织“班级生活博物馆”活动:让学生带来家庭相册、旧玩具等物品,通过“物品背后的故事”分享会,自然引发情感共鸣。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语境设置,使学生从“被动写作”转为“主动表达”,解决了“不知写什么”的困境。
(二)构建表达规范的“参照系”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依赖于对语境的把握。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校园辩论会”语境,让学生围绕“课间是否应该禁止追逐打闹”展开辩论。在准备辩词的过程中,学生需根据听众(同学、老师)、场合(教室)、目的(说服对方)调整语言风格——对同学用口语化论证,对评委用书面化逻辑,这种“因境设言”的训练,比单纯讲解“议论文语言要严谨”更有效。
(三)深化内容深度的“意义场”
语境化教学通过项目式学习构建持续的写作语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深化思考。如八年级“家乡文化印记”写作项目,学生需走访沭阳县章集街道的老茶馆、古槐树,采访老人记录民间故事,最终形成“家乡变迁”系列散文。在这一过程中,写作成为探究活动的自然结果,内容从“泛泛而谈”转向“细节饱满”,实现了“以写促思”的良性循环。
二、语境化教学促进写作水平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解决“表达空洞”问题
章集初级中学教师团队从学生日常体验出发,设计“三阶情境写作”模式:
感知层:聚焦生活细节捕捉。在“校园一角”写作前,组织学生进行“五感观察”活动——用手机拍摄教学楼后的紫藤萝(视觉)、记录风吹树叶的声音(听觉)、触摸树皮的纹理(触觉),并在观察手册上标注“观察时间(课间/午后)”“当时心情”。这种基于具体时空的记录,使学生的描写从“紫藤萝很漂亮”升级为“午后的阳光透过紫藤萝的缝隙,在地上织出晃动的光斑,像奶奶的老花镜反射的光”。
互动层:模拟真实交际场景。针对“书信写作”教学,设计“跨年级笔友”活动:七年级学生给九年级学长写信咨询“如何应对考试焦虑”,九年级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信。真实的交际需求促使学生关注“称呼得体性”“内容针对性”,如一位学生在信中写道:“听说你们上周刚考完模考,想必对‘焦虑’很有体会——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要把数学公式默写三遍才能睡着……”这种带着具体情境的表达,远比“书信要表达真情实感”的抽象要求更有实效。
应用层:拓展写作的实用场景。将写作与校园生活事务结合,如让学生撰写“校园图书馆借阅规则修订建议书”“运动会加油稿评选”等。在“建议书”写作中,学生需调研图书馆现状(统计丢失书籍类型、采访管理员困难),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实用文写作要求”,使文本既符合格式规范,又具有现实意义。
(二)构建项目式学习语境,提升“逻辑表达”能力
依托沭阳县地方资源,设计“项目式写作单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提升写作逻辑:“校园文化节策划”创意写作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策划案,包含“活动主题词设计”“流程安排”“宣传海报文案”等模块。在“主题词辩论会”环节,学生需论证“‘青春如歌’与‘少年当燃’哪个更适合文化节”,通过“概念界定—校园实际—情感共鸣”的逻辑展开论述。这种语境下的写作,使抽象的“议论文三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工具。
(三)融合地方文化语境,丰富“内容厚度”维度
章集初级中学地处沭阳县,当地“淮海戏”“章集老酱菜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写作提供了独特素材:
文化体验写作:邀请淮海戏传承人进校园,学生在学习《王二姐思夫》选段后,结合唱词的“方言韵味”,写作“假如我是淮海戏演员”的想象作文。有学生这样描写:“唱到‘一更鼓儿敲’时,老师的兰花指突然一顿,像被寒风吹住的柳枝——原来这是王二姐想起丈夫时的走神。”这种将艺术体验转化为文字的能力,源于对文化语境的深度感知。
历史溯源写作:组织学生走访章集街道的“百年酱园”,记录老师傅“三伏天晒酱”“雨天翻缸”的技艺细节,结合《史记・货殖列传》中“醯酱千瓨”的记载,撰写“酱菜里的时光”散文。某学生在文中对比:“现在超市里的酱菜装在玻璃瓶里,而奶奶说她小时候,章集酱园的酱菜用荷叶包着,绳子捆成十字结,解开时能闻到荷叶的清香。”这种古今对照的表达,体现了文化语境对内容深度的拓展。
三、结论
语境化教学通过将写作置于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文化语境中,打破了“为写作而写作”的困境,使学生在“有所感、有所悟”的基础上自然表达。的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成绩,更能培养“关注生活、理性思考、真诚表达”的核心素养。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深化语境与写作目标的精准对接,结合数字化工具(如虚拟情境创设)拓展语境维度,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孔凡成. 概念、价值与策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语境化教学设计 [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5, (04): 67-71.
[2]宋健. 从“语境”到“情境”——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初探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1, (30): 17-18.
[3]张宁生. 语境化教学,让语文课堂归真 [J]. 初中生世界, 2019, (16):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