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碳中和目标下公众环保行为的社会动员机制研究

作者

胡源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212100

主要内容

碳中和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 “零排放”。

公众环保行为是指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中,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自觉或受社会规范引导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行动,涵盖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支持环保产品等方面,核心体现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主动性与持续性,以及个体行为汇聚形成社会层面环保合力的过程与结果。

二、研究问题

1. 垃圾分类参与瓶

部分公众没有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导致不愿意分类。对分类后的效果和作用存在质疑,也影响了参与积极性。各地分类方法不统一,从 “二分法” 到 “四分法” 不等,同类物品在不同城市的分类归属可能不同,增加了公众的认知难度,导致公众难以准确掌握分类方法,出现不会分类的情况。

2.现有动员机制问题

现有社会动员机制在政策宣传方面存在信息传递渠道单 受众覆盖不均的问题,部分群体难以有效获取政策内容,且宣传方式缺乏针对性和 激励措施层面,存在激励手段较为单一、物质激励占比过高而精神 有待提升,部分群体对激励机制的认同感较低,影响参与积极性; 通协调不畅、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动 重复 协同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强大的动员合力。

三、社会动员机制分析框架

1. 政策工具维度

可分为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自愿性工具。不同维度工具在政策实施中发挥不同作用,需依据政策目标、环境及对象等综合选择与搭配,以提升政策效能。

2.社会资本维度

从结构、认知和关系三大维度展开。结构维度聚焦社会网络的整体架构与连接模式,涵盖网络密度、中心性、层级结构等要素,反映个体或组织间联系的数量、强度及分布状况;认知维度强调共享的符号、语言与价值观等,这些共同的认知框架是社会成员沟通理解、协同行动的基础,有助于减少互动中的不确定性与交易成本;关系维度着重于个体间情感纽带与信任关系,促进资源共享与集体行动。

五、公众环保行为影响因素

1. 社区层面

社区组织环保活动,比如垃圾分类宣传、社区绿化,可能提升社区环境质量,进而提高房产价值。社区环保项目还可能创造本地就业机会。环保知识和意识是重要因素,拥有足够知识和高度意识能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关注,促使其采取积极行动。环保价值观也至关重要,个体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主观评价强,就会更愿意参与环保行为并付诸实践。社区是公民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公民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形成实际行动。

3. 制度层面

政府推行环保政策,可能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制度层面主要包括环保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与执行力度,若法律体系不健全或执行宽松,会削弱公众环保行为的约束与引导;

环境政策的导向性,激励政策能否有效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是否搭建了便捷的环保意见表达、监督举报平台,直接影响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主动性;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能否及时、全面地公开环境质量数据、企业污染信息等,会影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及参与环保的针对性;环境教育制度,是否将环保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常态化环境宣传活动,会影响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及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

案例分析

国内在政策驱动与技术赋能方面并行,政府通过碳普惠机制和能效提升政策引导公众行为,数字化工具增强低碳感知。基层实践通过社区嵌入式项目和“环保达人”评选扩大覆盖面,但农村地区环保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仍存。这体现出国内在社会动员中,政策工具和技术赋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社会资本的均衡分布上存在不足,农村地区的环保认知和参与度有待提高。国外市场机制与多元协同主导变革,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倒逼供应链低碳转型,德国 “公民能源合作社” 模式使公众直接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有效的社会动员需要政策工具、社会资本和技术赋能的协同作用,同时要注重公平性和包容性,平衡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

影响效果建议与总结

一、建议

1. 强化环保宣传意识

利用新媒体矩阵打造沉浸式科普内容,将环保知识融入学校课程与社区文化活动,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度,塑造全民环保认知基础。

2.建立多元化激励体系

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对长期践行环保行为的个人和团体给予积分兑换、荣誉称号等奖励,提高激励政策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激励机制的认同感,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3.完善组织协同机制

明确不同部门、层级之间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避免动员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提高协同效率,形成强大的动员合力。

二、总结

本研究聚焦碳中和目标下公众环保行为的社会动员机制,以社区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为案例,深入分析了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研究问题、社会动员机制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通过国内外案例的剖析,揭示了社会动员中政策工具、社会资本和技术赋能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表明,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对于提升公众环保行为参与度、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多元化激励体系、完善组织协同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和注重公平性与包容性等优化建议,能够为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等提供实践参考,助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动员体系,推动公众环保行为的养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同时,本研究也丰富了环境社会学、公共政策等学科关于公众行为动员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罗晔。神户制钢集团钢铁及铝业业务的碳中和战略 [J]. 冶金经济与管理,2025,(03):47-50.

[2] 于登峰,刘栩,杜天宇,等。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汽车行业碳中和研究现状与前沿趋势分析 [J]. 时代汽车,2025,(11):8-11.

[3] 刘小楠.“碳中和”思维表现及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以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课程为例 [J]. 化纤与纺织技术,2025,54 (04):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