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设计中的水资源调度与可持续性策略
杨亮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滁州分公司 安徽省滁州市 239000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水利工程作为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的重要手段,其设计中的水资源调度与可持续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水资源调度可优化资源配置,而可持续性策略则确保水利工程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利益,实现水资源的长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稳定。
二、水资源调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水资源调度概念及分类
水资源调度是通过一系列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用水需求。依据调度目的与范围,可分为流域、区域及城市水资源调度。流域水资源调度着眼于整个流域水资源的统筹安排,区域水资源调度侧重于特定区域内水资源的调配,城市水资源调度则主要针对城市用水需求进行调节。
2.2 水资源调度原则
水资源调度应秉持公平性、高效性与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确保各地区、各用水群体能合理获取水资源;高效性旨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可持续性要求在满足当前用水需求时,保障水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2.3 水资源调度技术与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有多种水资源调度技术与方法。例如水库优化调度,依据水库入库径流预测、蓄水量及出库流量等信息,运用优化算法制定调度方案,实现防洪、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最大化。水库群联合调度则针对多个水库构成的复杂系统,协调各水库运行方式,优化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配置。跨流域调水调度通过建设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的空间均衡配置,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
三、水利工程设计中实现可持续性的策略
3.1 生态保护策略
水利工程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生态保护策略至关重要。在工程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尽量避免破坏自然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例如,在水库选址时避开生态敏感区域;通过设置鱼道、过木设施等,保障水生生物洄游与生态连通性。同时,采用生态修复措施,如人工湿地建设、河流生态廊道恢复等,改善受损生态环境。
3.2 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可持续性策略的核心。一方面,推广节水技术,在农业灌溉中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方式,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与蒸发损失;在工业生产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另一方面,优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通过精准的水资源调度,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
3.3 环境影响评估策略
在水利工程设计全过程中,应开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在项目规划初期,对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分析,包括对水质、水文生态、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与应对方案。在工程建设与运行阶段,持续监测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工程运行方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水资源调度与可持续性策略的协同应用
4.1 基于可持续性的水资源调度优化
将可持续性理念深度融入水资源调度体系,意味着在调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构建多维度的平衡机制,而非单纯聚焦于经济与社会用水需求的满足。生态用水作为维持河流、湖泊等水体生态功能的核心要素,其保障力度直接决定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通过水文模型计算不同季节的最小生态流量,确保河流廊道的连通性、水生生物的繁殖与栖息地安全,避免因过度截流导致河道干涸、湿地退化等不可逆问题。同时,借助多目标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将防洪、发电、供水、生态等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约束条件,通过动态模拟不同调度情景下的水资源分配效果,筛选出既能满足城乡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又能保障生态基流、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最优方案。这种优化模式打破了传统调度中“重开发、轻保护”的局限,通过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机制,实现调度方案的长期可持续性。
4.2 水利工程设计中可持续性策略对水资源调度的支撑
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可持续性策略为水资源调度提供了系统性的支撑框架,这种支撑作用体现在生态、经济与技术等多个层面的协同联动。从生态保护角度来看,通过构建河流生态廊道、保留自然湿地板块、设置鱼类洄游通道等设计措施,能够维持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过程,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因水质恶化导致的调度限制,例如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使调度过程中无需额外分配大量水资源用于稀释污染,间接提升了水资源的可用总量。在资源高效利用方面,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如农业智能灌溉系统、工业水循环处理设备)和工程设施的节能设计(如低水头水轮机、高效输水管网),从源头减少了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使调度系统能够在更低的开发强度下满足用水目标,例如某灌区通过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将灌溉水利用系数从 0.6 提升至 0.9,相同灌溉面积下的用水量减少 40% ,显著降低了水库的供水压力,为调度方案提供了更大的弹性空间。
4.3 案例分析
以我国西南地区某跨流域调水工程为例,其设计阶段便构建了“生态—调度—效益”三位一体的协同框架,充分体现了水资源调度与可持续性策略的深度融合。在生态保护策略实施中,工程避开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输水渠沿线建设了 23 处生态涵道与 15 公里植被缓冲带,既保障了陆生动物的迁徙通道,又通过植被过滤作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对输水水质的影响;同时在调水起点的水库库区投放人工鱼礁、种植沉水植物,修复了因淹没导致的鱼类栖息地损失,使库区鱼类种类恢复至建设前的92% 。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工程配套建设了智能调度中心,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沿线城市、工业园区及农田的用水量,结合气象预测数据动态调整供水量,例如在水稻种植区推广“浅湿晒”灌溉模式,配合土壤墒情传感器实现精准供水,使农业用水效率提升 35% ;工业园区则通过铺设再生水管网,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工业冷却与绿化,年减少新鲜水取用 1200万立方米。水资源调度层面,工程采用多目标决策模型,将调水量、输水损失、生态补偿水量等参数纳入优化系统,在枯水期优先保障受水区城市生活用水与调出区的生态基流,在丰水期则加大调水量满足农业灌溉与发电需求,运行 5 年来,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量减少 60% ,调出区的河流生态流量达标率始终保持 100% ,实现了“调水不毁水、发展不失态”的可持续目标,为同类跨流域水利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协同应用范例。
五、结论
水利工程设计中的水资源调度与可持续性策略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的关键,而可持续性策略则为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保障。通过生态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影响评估等可持续性策略与科学的水资源调度技术协同应用,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复杂的水资源问题,促进水利工程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施雷杰.水利工程防渗性能设计与防水材料质量检测方法的协同创新[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9):151-153.
[2]冯皓宇,文伏灵,王家禹,等.水利工程智能建造平台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研究[J].水电站设计,2024,40(04):76-80.
[3]沈强,李肖阳.水利工程移民规划设计中土地调查方法探讨[J].内蒙古水利,2024,(1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