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谢培邦

北京建达道桥咨询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摘要:本文旨在对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技术。通过概述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情况,明确了常见病害类型及其对路面和车辆的影响。论文从设计、施工、材料、自然环境和交通等多个方面,详细剖析了病害的成因,指出设计不合理、施工技术落后、材料质量不佳、自然环境恶劣以及超限超载等因素是导致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病害检测技术方面,论文介绍了常规检测方法和新型检测技术,并分析其优劣势及适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论文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包括裂缝防治、车辙防治、坑槽防治、沉陷防治以及波浪、拥包防治等,目的是为了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年限,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此外,论文还着重介绍了公路路面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日常养护、定期养护和专项养护等措施,并探讨了养护技术与方法,以及维修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潮流。本研究对于提高高速公路路面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分析;防治技术;检测技术

引言: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高速公路其安全性和耐久性对于保障交通顺畅、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车流量的增加,车辆荷载也随之增加,公路路面病害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行车安全。因此,对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有效的防治技术,对于延长高速公路使用寿命、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意义重大。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全面剖析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同时,此次调研还将着重就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高速公路路面维护管理体系,为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1.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概述

作为现代交通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高速公路,其路面状况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交通效率以及道路使用寿命。在长期承受高频率、大荷载的交通压力,以及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高速公路的路面上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的病害。这些病害不仅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行驶舒适性,还可能对车辆造成损害,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对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至关重要。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种类繁多,按其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裂缝、车辙、坑槽、沉陷、波浪与拥包等几大类。裂缝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包括龟裂、纵裂缝和横裂缝,它们通常由于材料老化、温度应力、地基沉降或重载车辆反复碾压等因素导致。车辙则是由于车轮在特定位置反复滚动,导致路面材料压缩变形,形成明显的凹槽。坑槽则是路面局部材料脱落或破损形成凹陷,通常与路面排水不畅、材料剥落或基层强度不足有关。沉陷则是垂直方向路面位移较大,可能是地基软弱、地下水侵蚀或路面结构层损坏所致。波浪与拥包则是路面材料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形成波浪形或包块状,这通常与路面材料的不均匀性、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或交通荷载过大有关。

这些病害在降低公路服务等级的同时,还增加了养护成本,还可能对行车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剖析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确保高速公路安全运行,延长公路使用年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路面养护管理,提高检测与评估技术水平,也是预防和控制路面病害的重要手段。

2.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设计、施工、材料、自然环境以及交通荷载等多个方面。首先,设计阶段的缺陷往往是病害产生的根源之一。设计不合理,如路面结构层厚度不足、排水系统不完善、地基处理不当等,都会为后续的路面病害埋下隐患。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或地基承载力较弱的地区,设计上的疏忽更可能加剧路面病害的发生。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同样对路面病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施工技术落后、材料选择不当、施工工艺不规范、施工接缝处理不善等问题,都可能导致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缝、车辙、坑槽等病害。此外,施工过程中的监管不力,如施工队伍的资质不足、施工质量的检验与评定标准不严等,也会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材料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公路路面材料的好坏,与路面的耐久性、使用寿命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原材料质量不达标,如沥青含量不足、骨料级配不合理等,或者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匀,都会降低路面的抗裂性、抗车辙性和抗水损害能力。此外,沥青的老化也是导致路面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沥青的粘结力和弹性恢复能力逐渐下降,使得路面更容易出现裂缝和车辙等病害,应引起重视。

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高速公路路面病害不可忽视的原因。极端天气条件,如高温、低温、暴雨等,都会对路面材料造成不良的冲击。高温会导致沥青软化,增加车辙的风险;低温则会使沥青脆化,增加裂缝的可能性。同时,雨水的渗透和侵蚀会加速路面材料的剥落和基层的软化,进而引发坑槽和沉陷等病害。

交通荷载也是导致路面病害的重要因素。随着车流量的增加,载重车辆的增多,路面所承受的荷载越来越大,超出了设计预期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路面结构层的损坏和病害的产生。尤其是在车流量大,重载车辆较多的路段,路面病害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明显高于其他路段。

3.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检测技术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检测技术是确保高速公路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它涵盖了从传统的人工检测到现代化的智能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检测技术不断革新,旨在更快速、更准确地识别并评估路面病害,为后续的维修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的人工检测技术依赖于专业人员的现场观察和测量,通过肉眼检查路面裂缝、坑槽、车辙等病害的形态、分布及严重程度,同时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尺子、裂缝测宽仪等获取病害的具体尺寸信息。这种方法虽然直观、成本较低,但受限于人力资源的有限性和主观判断的差异,检测效率比较低,很难覆盖全部路段。特别是在交通繁忙时段或复杂地形条件下,人工检测的难度和危险性都会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图像的自动化检测技术逐渐成为主流。这类技术利用高清摄像头或无人机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对路面进行快速扫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自动识别并分类病害。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同时能够捕捉到人工难以观察到的微小病害。此外,结合机器学习技术,检测系统还能不断学习并优化病害识别算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雷达检测技术是另一种重要的非接触式检测手段,通过电磁波发射到路面,接收反射信号,分析路面结构内部的异常情况,如空洞、脱空、水分含量等,为评估路面强度和预测潜在病害提供了重要依据。雷达检测具有穿透力强、分辨率高、不受光照影响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检测隐蔽性病害。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集成应用,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检测正逐步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智能检测系统可以对路面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自动预警潜在病害,并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存储与分析,为养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保障。同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可实现精准定位病害位置,便于快速响应和精准修复。

4.高速公路路面病害防治技术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防治技术是针对路面出现的各类病害,采取的一系列预防与治理措施,旨在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保障行车安全与舒适。这些技术涵盖了从设计优化、材料改良、施工工艺提升,到日常养护与应急维修的全方位策略。

设计优化是预防路面病害的首要环节。通过合理设计路面结构层厚度、优化排水系统、增强地基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因设计缺陷导致的病害发生。同时,针对气候条件及不同地区的交通特点,选用适宜的路面材料和结构类型,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温差大的地区,采用抗裂性能好的沥青混合料,可以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

材料改良与技术创新同样关键。通过使用高性能沥青、改性沥青、纤维增强材料等新型材料,可以提高路面的耐久性、抗裂性和抗车辙能力。此外,研发和应用新型施工工艺,如温拌沥青技术、热再生技术等,不仅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还能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减少因施工不当导致的病害。

针对已出现的病害,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对于裂缝,可以采用灌缝、贴缝带、裂缝修补剂等方法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水分渗透和病害扩散。车辙和坑槽则需要通过铣刨、填充、压实等工艺进行修复,恢复路面承重能力。对于沉陷和拥包等结构性病害,则需对基层进行加固处理,必要时还需重新铺设路面结构层。

日常养护与应急维修是保持路面良好状态的关键。通过定期巡查、检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病害,能有效避免进一步发展病害。同时建立健全的应急抢修机制,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减少病害对交通的影响。

5.高速公路路面养护与管理

高速公路路面养护与管理是确保高速公路安全、畅通、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它涵盖了从日常保养到长期维护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为了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提高驾驶质量,减少交通事故风险。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路面病害的及时发现与修复,还包括对路面性能的持续监测与评估,以及对养护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优化利用。

日常养护是高速公路路面管理的基石,主要包括路面清扫、排水系统清理、裂缝密封、小范围坑槽修补等工作。这些活动旨在保持路面的清洁与完好,防止小病害的累积与恶化,确保行车安全与舒适。通过定期巡查与即时响应机制,养护团队能够迅速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减少因路面病害导致的交通中断与延误。

长期维护则更加注重于路面性能的保持与提升,包括路面大中修、结构加固、材料更新等。这一阶段的养护工作通常基于路面性能评估结果,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如路面管理系统(PMS),来确定养护需求与优先级。通过实施预防性养护与再生利用技术,如热再生、冷再生等,可以在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在养护与管理过程中,数据驱动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日益重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对路面性能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为养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测路面温度、湿度、应力等参数,结合历史数据与预测模型,对路面病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前制定养护计划。

维护管理也需要注意成本控制和效率改善。通过优化养护资源配置,如合理安排养护时间、人员与设备,以及采用高效的养护技术与工艺,能够降低维修提高维修效率。同时,加强养护团队建设,提高维修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提高养护管理水平也是关键。

结论

高速公路路面养护与管理是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升行车品质、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关键环节。通过日常养护与长期维护的结合,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高效的资源配置,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路面病害的发生,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与高效运行。在日常养护方面,定期的巡查、清洁、裂缝密封与坑槽修补等工作是保持路面良好状态的基础。这些措施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防止病害的累积与恶化,保障行车安全与舒适。

参考文献

[1]郝宝峰.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成因与防治分析 [J]. 山西建筑, 2019, 45 (02): 127-128.

[2]杨祖权. 高速公路典型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技术分析 [J]. 西部交通科技, 2018, (07): 71-73+86.

[3]付志军. 高速公路路面车辙病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7, 10 (03): 38-42.

[4]姬猛. 福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分析与治理技术研究[D]. 长安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