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游戏场景色彩对玩家沉浸感及决策心理的影响研究
刘野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118000
一、引言
次世代游戏凭借高分辨率、动态光影和复杂材质,构建了高度拟真的虚拟世界。其中,场景色彩作为视觉传达的核心要素,不仅承担美学功能,更通过潜意识影响玩家的情感体验与行为选择。例如,《赛博朋克 2077》中霓虹闪烁的夜之城以高饱和色彩营造赛博朋克美学,玩家在红蓝光影中更易产生冒险冲动;而《最后生还者 2》通过冷灰色调渲染末日氛围,强化玩家对生存策略的审慎思考。本研究旨在解析色彩配比如何通过视觉符号系统干预玩家心理,为游戏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1 色彩心理学与沉浸感
色彩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颜色如何影响人类情绪和行为的学科。研究表明,不同的颜色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暖色调如红色和橙色能够提升人的心率和肾上腺素分泌,引发兴奋和激情的情绪;而冷色调如蓝色和绿色则能够降低人的生理唤醒水平,促进冷静和理性的思考。
沉浸理论(FlowTheory)是由心理学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一种理论,它强调当任务的挑战性与个体的技能水平相匹配时,个体会进入一种高度专注和投入的状态,即沉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会完全投入到当前的活动之中,忘记时间和自我,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色彩作为环境线索,在沉浸体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强化或削弱沉浸感,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例如,高饱和度、强对比的色彩组合,如红色和蓝色的搭配,更容易引发人的情感共鸣,提升沉浸感;而低饱和度、冷色调的场景,如灰色和绿色的组合,则更有助于促进理性思考和决策。
本研究基于以上理论,提出以下假设:高饱和度、强对比的色彩组合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提升沉浸感;而低饱和度、冷色调的场景则更有助于促进理性思考和决策。
2.2 色彩配比与决策心理
色彩在游戏设计中的应用不仅限于影响玩家的情绪和沉浸感,还能够通过空间层级划分和视觉焦点引导来影响玩家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在游戏《镜之边缘》中,设计师使用亮红色来标记可交互的物体,这样可以帮助玩家快速识别和定位重要的游戏元素,降低玩家的认知负荷,提高游戏体验的流畅性。
而在游戏《宣誓》中,设计师通过动态的场景切换,如从暗黑的沼泽到鲜艳的沙漠,来强化玩家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引导玩家进行更深入的游戏探索。
基于以上观察,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色彩对比度与决策速度呈正相关,即色彩对比度越高,玩家的决策速度越快;而色彩一致性则会影响决策的稳定性,即色彩一致性越高,玩家的决策越稳定。
通过研究色彩心理学在游戏设计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色彩如何影响玩家的情绪、行为和决策,从而为游戏设计师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沉浸感的游戏体验。
三、研究方法
3.1 实验设计
采用 2(色彩对比度:高/低) ×2 (色调类型:暖/冷)混合实验设计,选取《霍格沃茨之遗》学院场景为实验素材(格兰芬多:猩红-金色;斯莱特林:绿-银色)。招募 60 名玩家(年龄 18-35 岁,男女各半),随机分配至四个实验组,通过眼动追踪(TobiiProX3-120)记录注视时长、瞳孔直径,同步采集皮肤电导(GSR)和脑电(EEG)数据。
3.2 数据采集与分析
主观数据通过 SAM 量表(Self-AssessmentManikin)测量唤醒度(Arousal)和效价(Valence);客观数据包括眼动指标(如兴趣区停留时间)、生理指标(GSR 波动、 α 波功率)。采用 SPSS26 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合质性访谈验证实验结果。
四、研究结果
4.1 色彩对沉浸感的影响
高对比度场景(如格兰芬多)显著提升唤醒度( F(1,56)=12.38,p<0.01) ),瞳孔直径扩大 18% ,皮肤电导波动增加 25% ;低对比度场景(如斯莱特林)则降低 α 波功率( p<0.05 ),表明认知负荷降低。暖色调组效价评分( M=6.8 )显著高于冷色调组( M=5.2 ),支持色彩情感映射理论。
4.2 色彩对决策心理的影响
高对比度场景下,玩家对关键任务的决策速度提升 15% ,但错误率增加 12% ;冷色调组决策稳定性更高( F(1, 56)=8.72 , p<0.05 )。眼动数据显示,暖色调场景中玩家注视战斗区域的时间占比达 42% ,而冷色调组策略区域注视时长占比 58% 。
五、讨论与设计启示
5.1 理论贡献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成功验证了色彩配比在影响玩家心理过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即通过生理唤醒和认知加工两条并行路径发挥作用。具体而言,高饱和度的色彩能够有效激活玩家的边缘系统,进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使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更深的沉浸感和情绪波动;而低饱和度的色彩则主要通过刺激前额叶皮层,促进玩家的理性思考和决策过程。这一重要发现不仅丰富了沉浸理论的研究内容,还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边界,明确揭示了色彩作为一种环境干预变量,在调节玩家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5.2 实践意义
5.2.1 沉浸感优化
动态色彩系统:在游戏剧情的高潮部分,例如与 BOSS 的激烈战斗场景中,系统可以动态提升色彩的饱和度,同时结合高动态范围(HDR)技术,显著增强画面的对比度,从而在视觉上给予玩家更为强烈的情感冲击,进一步提升其沉浸感和游戏体验。
文化适配设计: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玩家对色彩的感知和联想存在差异,设计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例如,东方玩家普遍对红色有着积极的联想,因此在仙侠类游戏中可以适度增加红色元素,以增强玩家的情感共鸣;而西方玩家则对蓝色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因此在策略类游戏场景中,适当增加蓝色元素,有助于提升玩家的信任感和游戏投入度。
5.2.2 决策引导策略
色彩编码系统: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色彩编码系统,可以有效引导玩家的决策行为。例如,使用红色来标记游戏中的高风险区域,如陷阱或敌对势力密集区,以提醒玩家注意;而使用绿色来提示安全路径或资源丰富区,帮助玩家快速识别和选择,从而降低其学习成本和认知负担。
生理反馈机制:利用先进的生理监测技术,如皮肤电导传感器,实时监测玩家的压力水平,并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游戏场景的色调。例如,当玩家处于焦虑状态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为冷色调,以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反之,当玩家情绪低落时,则可以调整为暖色调,以提升其积极性和参与感,从而确保玩家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获得流畅且愉悦的体验。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跨学科方法,揭示了次世代游戏场景色彩对玩家心理的多维影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文化差异、个体特质(如颜色偏好)对色彩效应的调节作用,结合 AI 动态生成色彩方案,实现个性化游戏体验。游戏设计师应重视色彩配比的科学性,在美学表达与心理干预间寻求平衡,推动游戏设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参考文献
[1]夏思帆.次世代游戏场景中以色彩与光影营造情感氛围的研究[J].美术文献,2025,(04):143-145.DOI:10.16585/j.cnki.mswx.2025.04.009.
[2]李杜风.故事情节与色彩设计的游戏场景构建[J].色彩,2023,(12):17-19.
[3]杨志勇.数字灯光艺术在游戏场景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J].时尚设计与工程,2023,(05):40-42.
[4]夏思帆.次世代游戏场景的氛围表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23.DOI:10.27381/d.cnki.gwlgu.2023.000778.
[5]赵梦琦.基于 PBR 流程的次世代写实游戏材质设计[D].湘潭大学,2021.DOI:10.27426/d.cnki.gxtdu.2021.0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