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跨界融合视域下玉石雕刻元素与生活用品的文创设计研究

作者

戚鸣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118000

一、引言

蛇纹石玉作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以其通透的黄绿色泽与细腻质地成为北方玉石文化的代表。然而,传统蛇纹石玉雕多局限于摆件、首饰等品类,与现代生活场景的融合度较低。近年来,丹东本土企业尝试将蛇纹石玉元素与生活用品结合,如推出的岫玉茶具套装,通过简化玉雕纹样实现文化落地。跨界融合不仅能激活蛇纹石玉的当代价值,更能将丹东的鸭绿江风光、满族民俗等地域文化通过生活用品渗透到日常消费中。本文以丹东为样本,探讨地方玉石资源与生活用品的文创设计逻辑,为区域特色文创产业发展提供范式。

二、丹东蛇纹石玉元素的跨界设计基础

2.1 材质特性与设计适配性

蛇纹石玉的蛇纹石成分使其具备硬度适中(莫氏硬度 2.5-5.5)、易雕刻且色泽丰富(从浅黄到深绿)的特点,适合批量加工为生活用品组件。相较于和田玉的昂贵与翡翠的脆硬,蛇纹石玉的轻量化特性更适配杯垫、灯具罩、手机壳等高频使用场景。例如,蛇纹石玉的半透明质感可通过激光内雕技术呈现鸭绿江波纹,制成灯罩后兼具照明与景观功能。

2.2 地域文化符号体系

丹东的文化基因,经过细致的提炼与归纳,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体系:

自然意象符号:这一类符号主要汲取自丹东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鸭绿江的水纹,波光粼粼,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现了江水的灵动与柔美;凤凰山的层峦叠嶂,峰峦起伏,勾勒出山势的雄伟与壮丽;湿地芦苇的态,随风摇曳,婀娜多姿,体现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生机。

历史记忆符号:这一类符号承载着丹东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抗美援朝时期的“和平鸽”,象征着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英雄花”金达莱,则代表着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满族萨满图腾,神秘而庄重,反映了满族古老的文化信仰和祭祀传统。

民俗元素符号:这一类符号源自丹东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满族剪纸的几何纹样,线条流畅,构图精巧,展现了满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朝鲜族服饰的飘带造型,轻盈飘逸,色彩鲜艳,体现了朝鲜族服饰文化的优雅与灵动。

这些各具特色的符号,通过精湛的玉雕技法,被巧妙地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语言。例如,将金达莱花瓣进行简化处理,提炼为简洁而富有美感的浮雕图案,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餐具的边缘装饰,既提升了器物的艺术价值,又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跨界设计的三维路径

3.1 符号转译:从地域意象到产品语言

采用“抽象提取—功能适配”两步法:先将鸭绿江曲线抽象为 S 形纹样,通过阴刻工艺雕琢于蛇纹石玉杯柄;再将满族剪纸的“万字纹”转化为镂空结构,用于玉石书签的镂空设计。丹东文创企业“鸭绿玉韵”的实践显示,经符号转译的岫玉文具系列,其文化辨识度较传统玉雕提升 47% 。

3.2 材质协同:蛇纹石玉与现代材料的复合应用针对蛇纹石玉韧性不足的问题,采用“玉 + 金属/木材”复合结构:

玉木拼接茶具:玉质杯盖搭配胡桃木杯身,既保留玉石温润,又增强耐用性;

金玉镶嵌饰品:以银质框架固定岫玉薄片,制作具有朝鲜民族风格的吊坠,单价控制在 300-500 元区间,适应年轻消费市场。

3.3 场景重构:基于丹东生活方式的功能创新结合丹东“边境旅游城市”定位,设计三类场景产品:

文旅伴手礼:可刻字的岫玉纪念币,正面雕刻断桥剪影,背面预留游客签名空间;

日常通勤品:融入凤凰山轮廓的玉石 U 盘,外壳采用防滑工艺;

家居装饰:磁吸式岫玉壁画模块,组合拼贴呈现鸭绿江四季风光四、实证案例:丹东蛇纹石玉文创的实践探索

4.1“江韵”系列茶具设计

由设计团队开发,整套茶具包括茶壶、茶杯与

托盘:壶盖采用蛇纹石玉雕琢成微型凤凰山造型,盖沿浮雕简化的鸭绿江

浪纹;杯身外侧以阴刻工艺呈现金达莱花纹,内侧施透明釉防止茶水渗透;托盘嵌入三块岫玉原石切片,保留天然皮壳与切割面的对比。

4.2“英雄印记”文具套装

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包含笔记本、钢笔与书签;笔记本封面镶嵌岫玉浮雕“鸭绿江大桥”,采用磁吸式开合;钢笔笔帽以微雕工艺再现抗美援朝纪念馆建筑轮廓;书签结合岫玉半透明特性,内雕“保家卫国”字样,光照下可见立体效果。产品通过“文旅 .+ 教育”渠道销售。

五、设计策略与产业价值

5.1 在地化设计的实施要点

工艺适配:针对蛇纹石玉易失水的特性,采用封蜡工艺处理生活用品表面,延长使用寿命;

成本控制:利用蛇纹石玉边角料制作小型组件(如纽扣、拉链头),降低单品价格至百元内;

情感连接:在产品说明书中附加“玉石故事”,介绍每件岫玉原料的开采地与文化寓意。

5.2 对丹东文创产业的赋能

该设计路径推动蛇纹石玉产业从“原料销售”向“文化输出”转型;同时,“玉石+生活”模式使丹东文化符号的传播渠道从旅游纪念品扩展到日常消费场景,增强了地域文化认同感。

六、结论与展望

丹东蛇纹石玉元素与生活用品的跨界融合,需以材质特性为基础、地域符号为灵魂、生活场景为依托。研究表明,通过符号转译、材质复合与功能创新,可使传统玉石雕刻突破工艺局限,成为承载地方文化的日常载体。

未来可探索:

① 利用 3D 扫描技术建立蛇纹石玉纹理数据库,实现图案标准化设计;② 开发“岫玉+智能设备”的跨界产品,如嵌入玉石面板的智能音箱; ③ 构建“线上设计众筹 + 线下体验工坊”模式,提升消费者参与度。这些探索将为丹东乃至全国地方玉石资源的文创开发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泽源.体育赛事玉石文创设计与推广[J].翡翠,2025,(04):48-50.

[2]于肖月,黄俊.适老化玉石文创情感交互设计[J].翡翠,2025,(04):88-8

[3]汪雷光.玉石文创助力旅游扶贫发展[J].翡翠,2025,(02):66-69.

[4]卢德国,张广文,黄海根.泰山文化视角下墨玉瓷文创产品的创作[J].陶瓷,2024,(11):76-77+147.DOI:10.19397/j.cnki.ceramics.2024.11.018.

[5]张玲玲.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教学研究[J].天工,2024,(20):72-74.

[6]孟美彤.基于非遗传承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23.DOI:10.27714/d.cnki.gjljs.2023.000380.

2025 年丹东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丹东文化元素在玉石文创产品中的转化应用研究,编号 2025DDSK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