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创伤骨科护理中疼痛管理的创新方法与实践探索

作者

李幸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医院 四川泸州 646100

创伤骨科患者常因骨折与脱位引起剧烈疼痛,不仅影响生理功能恢复,还可能导致焦虑与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康复效果与生活质量。传统疼痛管理主要依赖主观评估与单一药物干预,存在评估标准不统一与个体差异考虑不足等问题,随着循证医学发展疼痛管理正朝着精准化与个体化及多元化方向演进。因此探索创伤骨科护理中疼痛管理的创新方法,构建精准评估与多元干预及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疼痛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创伤骨科疼痛管理的创新方法设计

1.1 精准化疼痛评估方法的创新设计

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评估需要突破传统主观评估的局限性,建立科学化与标准化的评估体系。通过整合多维度疼痛评估工具,构建涵盖疼痛强度与性质及部位以及持续时间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估模型,钱凤等研究表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标准化评估工具能够有效量化疼痛程度。创新的疼痛评估方法需要考虑患者的疼痛部位特征与功能活动受限程度等因素,通过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对疼痛状况的持续跟踪与精准判断。

1.2 多元化疼痛干预技术的创新整合

传统单一的药物治疗模式已无法满足创伤骨科患者复杂的疼痛管理需求,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干预技术体系。许丛娜等研究证实程序化疼痛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骨科术后患者的疼痛状况与心理状态。创新的疼痛干预技术应当整合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及心理干预以及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形成协同作用的治疗体系,药物干预方面需要优化镇痛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机,非药物干预则包括冷热敷与按摩及理疗以及针灸等物理治疗手段。

1.3 个体化疼痛管理方案的创新制定

个体化疼痛管理方案是精准医疗的重要体现,需制定针对性治疗策略,王美千等研究表明通过量化疼痛评分与优化镇痛药物使用与心理干预的综合方法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创新方案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与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既往病史与心理状态等因素,通过建立疼痛档案,记录疼痛规律与影响因素及治疗反应,为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创新疼痛管理模式流程如图1。

图1 创新疼痛管理模式流程图

2 疼痛管理创新方法的临床实践探索

2.1 创新评估工具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实践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评估体系的临床应用需要整合多维度评估工具构建动态监测机制,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结合生理指标监测能够客观量化疼痛强度变化,疼痛性质评估通过描述性疼痛量表(McGill 疼痛问卷)识别刺痛与胀痛及跳痛等不同疼痛类型,功能活动受限评估采用 Barthel 指数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疼痛相关情绪状态通过护理观察量表评估患者紧张焦虑程度。建立疼痛评估档案记录疼痛发生规律与影响因素及治疗反应,为个体化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2.2 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创新模式的实施探索

局部治疗采用外用镇痛药物,针对特定疼痛部位进行精准干预,非药物治疗整合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物理治疗包括冷热敷与超声波治疗及电刺激等,康复护理运用放松训练技术缓解疼痛相关紧张情绪,康复训练制定渐进性运动方案,促进功能恢复,外用药物治疗采用局部镇痛贴剂,减少全身用药副作用。各种治疗手段协同作用,形成综合性疼痛管理模式。

2.3 多学科协作创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建立以骨科医师及护理人员以及康复治疗师等多专业人员组成的疼痛管理团队。制定标准化协作流程,明确各专业职责分工:医师负责病情评估与方案制定,护理人员执行疼痛评估与干预措施,康复师制定训练计划,护理人员提供疼痛教育与心理支持。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疼痛数据实时共享,通过规范化培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确保方案有效执行。

3 疼痛管理创新实践的效果评价与统计分析

3.1 疼痛缓解效果的统计学验证分析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40 例患者分为创新组与常规组各120 例。统计分析采用SPSS 26.0,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结果显示创新组在疼痛缓解方面显著优于常规组( P<0.001⋅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创新组与常规组疼痛缓解效果比较

3.2 护理质量改善程度的定量评估

建立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疼痛评估准确率、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创新模式是影响护理质量的独立因素( β=0.687 , P<0.001 ),具体改善情况见表2。

表2 护理质量改善指标比较

注: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 (%) 表示

3.3 创新方法推广价值的综合评价

从临床效果与经济效益及社会价值三维度评价推广价值。创新模式显著改善疼痛控制与功能恢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经济分析显示虽增加协作成本,但通过缩短住院时间与减少并发症,总医疗成本降低 15.8‰ 。社会价值体现在提升护理专业水平,为同类机构提供可复制模式,该方法操作性强与适用性广,建议制定标准化指南,建立培训体系逐步推广应用。

结语

该研究通过构建精准化疼痛评估体系与整合多元化干预技术及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成功建立了创新的疼痛管理模式。临床实践验证显示创新组 VAS 疼痛评分显著降低,镇痛药物用量减少 32.5% ,疼痛发作频次降低 45.7% ,护理质量方面疼痛评估准确率从 76.3% 提升至 94.2% ,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从 8.7% 降至 2.5% ,住院时间缩短 2.3 天。该创新模式不仅显著改善了疼痛控制效果与护理质量,还降低了总医疗成本 15.8% ,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凤.提升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管理效果的护理策略探讨[C]//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关爱生命大讲堂之生命关怀与智慧康养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临床心理关怀与医院人文建设的融合专题.遵化市人民医院;,2025:250-252.

[2]许丛娜,吴雨蒙,周健美,等.程序化疼痛管理模式在骨科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5,48(05):118-119+123.

[3]王美千,任君.骨科骨折患者疼痛管理及护理对策探讨[C]//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全科专委会.2025 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系列研讨会论文集.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5:1252-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