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建构与路径创新

作者

张雁卓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一、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研究大多集中于“五育并举”政策的阐释或单一育别的实践探索,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化、可复制模式研究尚显匮乏。本文旨在探讨两个核心问题:其一,“五育并举”如何有效内化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其二,高校如何突破“五育分离”的实践困境,构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本研究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该理论着重于智力、体力、道德、审美及劳动技能的综合发展,为五育并举理念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全人教育理论强调知识、能力与人格的整合生成,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化、复合性需求高度契合。系统科学理论将人才培养视作一个开放系统,重视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结构的优化以及功能的涌现效应。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五育融合—能力生成—质量输出”的系统模型。在该模型中,德育作为导向、智育作为赋能、体育作为基础、美育作为润泽心灵、劳育作为实践,五育通过课程、项目、文化、评价等四个维度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其在专业技能、实际能力、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及审美情趣方面均达到优秀水平。

三、思路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研究以“问题导向—理论建构—实证诊断—路径优化—成效验证”为主线,自宏观政策而下,贯穿中观院校,直至微观课堂,层层递进,意在打造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范式。首先,在政策对接阶段,我们将国家“五育并举”政策、行业标准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转译为“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三层指标体系,完成政策话语向教育语言的精准转换。随后,进入中观分析阶段,选取六所地方本科院校为样本,围绕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堂实施与质量评价四个维度展开文本分析与实地调研,绘制“五育图谱”和“问题热力图”,系统呈现现状与症结。最后,在微观实践阶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为载体,开展为期 16 周的教学实验,对“目标耦合—课程重构—教学创新—评价革新—治理协同”的五环路径进行验证与迭代,确保研究成果既能落地生根,又能持续生长。

(二)研究方法论

本研究采用“多元并举、证据互证”的方法论体系,将宏观计量、中观诊断与微观干预有机贯通,形成一条从文献到课堂、从数据到改进的完整证据链。

(1)文献综述

以 CNKI、WebofScience、ERIC 三大权威数据库为源,系统检索 1990—2023 年间的 2176 篇中英文文献,构建计量知识图谱,梳理“五育并举”与“应用型人才”研究由“政策宣示”经“要素整合”到“系统重构”的三次转向,为研究框架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

在本研究中,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规定的 18 项评价指标,本研究开发了“五育要素编码表”。通过该编码表,对 42 份人才培养方案以及 286 门课程大纲进行了深入的内容分析,旨在明确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在学分分配中的比重、课程间的关联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在问卷调查方面,本研究设计并发放了三套问卷,分别针对学生、教师及企业导师,问卷的信度系数介于 0.89 至 0.93 之间。通过回收的 1862 份有效样本,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技术,验证了“五育胜任力”模型的五个维度结构的区分效度。在访谈调查环节,本研究对 32 位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并采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法,最终提炼出“理念引领—制度保障—资源支撑”的三维归因模型。

(3)比较研究

从横向维度分析,本研究选取国内样本院校与美国、英国的九所同类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结构、学分分配以及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隐性课程”与“基于工作的学习”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中的核心作用。从纵向维度考察,本研究追踪了 2018 年、2020 年和 2023 年三个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地展示了德智体美劳课程改革的发展轨迹。

(4)行动研究

在两所实验院校设立“五育并举教改实验班”,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循环推进:循环 1(4 周)重设目标,细化美育、劳育可观测行为;循环 2(6 周)实施“项目中心+任务驱动”教学;循环 3(4 周)引入企业真实订单,开展“做中学”劳动教育;循环 4(2 周)举办“五育成果展”,多元主体共评。改革成效采用前后测 t 检验与效应量(Cohen’sd)进行量化评估,确保干预措施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四、本研究在思想、观点、方法与实践四个层面实现创新

首先提出“五育融合力”概念,把德智体美劳的非线性协同效应转化为可量化、可干预的理论支点;继而构建“隐性五育”与“内外双循环”模型,让真实的企业订单、技术规范、工艺美学等场景成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共生土壤;方法层面,打通文本、问卷、课堂录像和生理传感器等多模态数据,以社会网络分析刻画五育关联,并用行动研究与设计研究的混合范式实现课堂快速迭代;实践层面,开发“五育融合课程地图”软件一键生成教学蓝图,推出基于区块链的“五育成长电子徽章”记录学习轨迹,依托“五育协同中心”整合教务、学工、团委、后勤与校企资源,形成课程—评价—治理三维一体的育人共同体。

五、路径创新:让“五育并举”在应用型高校落地生根的系统方案(一)目标耦合:打造一张“五育融合毕业要求”全息矩阵

将工程教育认证的七条毕业要求作为纵向坐标,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作为横向维度,交叉生成一张 20 项可观测、可度量、可追溯的“毕业要求—五育指标”全息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单元格都对应一条清晰的行为描述:例如,“美育”不再停留于“提高审美素养”的泛泛之谈,而是细化为“能够运用设计思维优化产品的人机交互体验,并在路演中完成视觉表达”;“劳育”则明确为“能在真实产线完成工艺改良,提交技术报告并反思劳动价值”。由此,宏观理念被转译为教师可设计、学生可自测、评价可采信的具体行动,真正实现了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精准对齐。

(二)课程重构:搭建“平台+模块+项目”三层级立交桥

平台层:通识教育不再是“拼盘”,而是“融合剂”。我们把“工程伦理”“技术美学”“劳动与创新”设为 2 学分必修模块,采用线上微课+线下工作坊+校外行走的混合式教学,让伦理思辨、审美体验与劳动精神在同一课堂交汇。

模块层:专业核心课打破“章节—课时”传统,重构为“设计—制造—调试”一体化项目单元,每单元同步嵌入智育任务(计算与建模)、劳育任务(工艺实现)、美育任务(造型评审),实现一课多育。

项目层:校企共建三类真实任务——企业订单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社区服务项目。体育以“体能+技能+竞赛”阶梯进阶,美育以“作品+展演+评价”完整闭环,劳育以“岗位体验+技术改良+公益实践”纵深推进,让学习成果直接服务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

(三)教学创变:运行“学—训—研—创”四环联动引擎

舍弃传统的“理论先行,实践随后”的教学模式,本研究提出一种四阶段递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流程:首先,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习动机;其次,在校内工程中心进行基础技能训练,注重规范操作与安全标准;再次,将课堂教育与企业现场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技术改进,亲身体验“真实问题、真实数据、真实解决方案”的全过程;最后,通过专利申请、原型机制作、公益项目等成果展示,举办“五育成果展示周”,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在统一任务链中的融合与成长。为确保四阶段教学流程的无缝对接,本研究实施“双导师+双场景”协同教学模式:校内导师负责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企业导师负责职业技能的实用性;课堂场景负责知识体系的构建,而生产场景则负责技能的实际应用,两者共享“任务工单”以统一目标、标准和评价体系。

(四)评价革新:实施“多元主体+多维证据”立体画像

评价不再是“期末一张卷”,而是一场持续四年的“成长纪录片”。主体多元: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第三方认证机构四方协同,既保证学术严谨,又兼顾行业视角。证据多维:知识掌握用在线测试,项目成果用路演展示,体质健康用运动数据,审美素养用作品集,劳动精神用岗位日志与反思报告。方式多样:量化评分、质性描述、成果展览、同行互评、社会评价交织互补。周期全程:学期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毕业终结性评价综合画像。所有证据实时写入基于区块链的“五育成长电子徽章”,不可篡改、随时共享;每学期再生成一份“体美劳成长档案袋”,为毕业审核、就业推荐和终身学习提供可信凭据。

(五)治理协同:构建“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联动生态系统

学校层:设立“五育并举”办公室,统筹经费、场地、政策与信息化平台,打通教务、学工、团委、后勤、校企办的数据壁垒。学院层:组建跨学科课程共同体,实行“美育教师+工程师+体育教练”混编团队,定期开展联合教研与案例共创。专业层:推行“课程负责人+企业导师”双带头人制度,课程负责人把控学术标准,企业导师引入产业需求,双方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共同指导项目、共同评价成果,实现资源整合与持续改进的闭环。

通过以上五环联动机制,“五育并举”不再是口号,而成为渗透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每一次评价中的“日常语法”,真正让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从“分育而教”走向“融育而成”。

六、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五育并举”政策落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遵循“问题导向—理论建构—实证诊断—路径优化—成效验证”的闭环逻辑,在思想、观点、方法与实践四个维度实现了系统创新。首先,提出“五育融合力”概念,将德智体美劳的协同效应从抽象口号转化为可度量、可干预的理论支点;继而构建“隐性五育”与“内外双循环”模型,使企业订单、技术规范、工艺美学等真实情境成为五育共生的天然土壤。研究打通文本、问卷、课堂录像与生理传感器等多模态数据,以社会网络分析与行动—设计混合范式实现课堂快速迭代,并开发“五育融合课程地图”和区块链“五育成长电子徽章”,形成课程—评价—治理三维一体的育人操作系统。

通过“目标耦合—课程重构—教学创变—评价革新—治理协同”五环联动路径,本研究将宏观政策精准转译为微观教学语言,把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证据全面贯通,使“五育并举”从理念高悬走向课堂落地。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岗位胜任力与社会责任感,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及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参考文献:

[1]韩安娜.“五育”并举视域下吉林省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04):180-183.

[2]刘蕾.“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23,(09):47-49.DOI:10.1 9424/j.cnki.41-1372/d.2023.09.006.

[3]刘海鹰,王卓琳.“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青岛恒星科技学院;,2024:154-155.DOI:10.26914/c.cnkihy.2024.041318.

[4]张莹.“五育并举”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 2024,(11):55-58.

项目名称: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GH2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