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作者

罗玉群

玉屏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省玉屏县 554000

0 引言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高低与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1]。随着水稻市场需求的增长与要求的提升,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能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当前防治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导致防治效率下降,更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有必要系统分析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技术短板和管理漏洞,构建科学、高效、绿色的防控体系,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调查研究、实践经验等,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旨在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水稻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种植户防治意识缺乏

水稻种植户防治意识薄弱属于普遍现象,是造成水稻病虫害防治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该问题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预防观念缺位,即种植户过度聚焦播种施肥等基础农事,对病虫害预防体系构建缺乏认知,存在显著的经验主义倾向与侥幸心理,常依赖后期补救而非前期预防;二是技术执行不足,即种植户科学选种、种子处理等预防性操作落实不到位,早期症状识别能力欠缺,导致防控基础防线漏洞频现;三是知识储备匮乏,即种植户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药剂配伍原则等缺乏认知,农药减量技术、生态防控技术等难以有效应用[2]。种植户的意识缺位致使防治时机把握不准、方法运用不当、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下降。有的农户只知虫害不知病害,究其根源,既与农户认知局限相关,也受市场信息服务缺位、技术推广不足等因素影响。

1.2 化学药物不规范使用

纵观当前水稻病虫害药物防治情况,普遍存在化学药物不规范使用现象,主要表现在于:种植户普遍采取集中喷洒的粗放模式,未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区域特征精准选药,导致防治针对性不足;种植户多采购来源不清的低价农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药效不稳定及作物药害风险;种植户过度依赖化学防治的补救功能,预防性用药、综合性防治意识薄弱,容易错失水稻病虫害最佳防控时机;因对农药配伍、剂量控制、施药周期等缺乏正确认识,存在盲目混配药物、随意加大用药剂量、缩短安全间隔期等行为。化学药物不规范使用不仅降低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也容易增加生产成本,降低水稻品质。

1.3 缺乏完善的防治体系

虽然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断进步、相关防治方案大量提出,但是因防治体系存在明显缺陷,使得防治效果难以持续稳定。例如,因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导致县域与乡镇之间缺乏有效的病虫害监测网络,难以及时发现和响应初期疫情,容易致使病虫害迅速扩散蔓延,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基层农技队伍断层,专业人才短缺,致使技术推广和指导服务难以有效覆盖,种植户意识缺位、认知局限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加剧病虫害防治难度。

1.4 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及气候变化影响

抗药性增强已成为当前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监测,部分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已超 100 倍,传统药剂的田间防效由初期 90% 以上骤降至 50% 以下。为维持防治效果,多数种植户采取加大用药剂量、增加施药频次、更换高毒农药等措施,加剧抗性进化的同时,容易引发农药残留超标、生态环境污染等次生问题。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水稻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加、发育周期缩短,导致其发生期普遍提前,加之世代数增多,部分次要病虫害逐渐演变为主要威胁。又如,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致使水稻病虫害暴发的突发性、变异性增强,使得传统预测模型准确性下降,防治窗口期难以把握。

2 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2.1 注重专业技术培训与指导

技术培训与指导是解决种植户防治意识薄弱问题,提高种植户防治能力的关键举措。为此,建议建立分层分类的技术培训体系,具体包括: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通过集中授课、田间示范、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向种植户系统讲解病虫害识别技术、科学用药规范、综合防治策略等,重点培养种植户的预防意识与早期干预能力。编制图文并茂的技术指导手册,以区域主要病虫害为对象,明确防治阈值、药剂选择标准、施药技术要点等,以帮助种植户掌握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遴选种植大户作为技术示范户,通过“传帮带”机制带动周边种植户。每年在病虫害高发期前组织 2~3 次深入基层的宣传与培训活动,并建立效果跟踪评估机制,以确保防治技术落地生效。

2.2 加强农药市场监督与管理

规范农药使用需从源头强化监管。为此,应完善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建立动态监管台账,重点查处无证经营、违规销售禁限用农药行为,对农资店实行“红黑榜”公示管理;推行农药二维码追溯系统,要求生产企业完整标注成分含量、使用病虫害、安全间隔期等信息,确保产品可溯源;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掺杂使假、套证冒证等违法行为。与此同时,联合销售商开展规范用药、安全用药宣传活动,向农户普及科学配药、精准施药知识与技术,以提高农药使用者的安全意识,规范其农药使用行为。

2.3 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以多样化形式向基层推广以下技术:其一,生态调控技术,通过合理布局诱集植物、蜜源植物,保护天敌栖息地,增强稻田生态系统自控能力;其二,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绿色防控手段,靶向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其三,科学用药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同时,推行“减量增效”“智能防控”的精准施药方案,能够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田间实时监测数据等,动态调整施药策略;其四,优质种植技术,推广抗病虫良种、健康栽培模式、土壤改良措施等,提升作物自身抗逆能力[3]。

2.4 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

完善水稻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用以实现水稻病虫害的智能预警与精准防控。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等,实现县乡数据实时共享,通过短信、微信、广播、电视等,向种植户推送预警和防治建议,对重大病虫害实行“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闭环管理。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突发疫情时能快速响应。

3 结论

水稻病虫害防治是减少水稻病虫害风险,确保水稻产量与质量双重提升的关键手段。然而,要想确保水稻病虫害防治作用充分发挥,需针对地方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措施。例如,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与加强农药监督管理,提高种植户防治意识,规范农药销售与使用行为;通过推广综合防治技术,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等,推动防治工作向生态化、精准化转型。只有构建多维度、综合性、可持续的防控机制,才能有效应对水稻病虫害威胁,实现稳产、高产、优产,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运苗,莫秋慧.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减量技术的实施目的和具体应用[J].种子世界,2024,(10):117-119.

[2]周火雄.试论绿色优质米生产过程中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4,(10):98-99.

[3]杨顺庆.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思路——以鄱阳县为例[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3,(12):77-79.

作者简介:罗玉群,男,1979 年 4 月,贵州玉屏人,侗族,本科,农艺师,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