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量感意识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张盼盼

济宁市任城区南张中心小学 272055

引言:

2022 版新课标把量感专门提了出来。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度量放到小学阶段的这个“图形的认识和测量”都是非常重要。

、“量感”的研究背景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也积累了一部分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量身高、测体重时候已经接触到非“整厘米数”的情况,但对于 1 千米究竟有多长,缺乏具体的表象认识。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就“长度单位”单元的学习展开了前测,从前测数据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会用不同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但由于二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当出现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长度时,大部分学生束手无策,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把 1厘米长的线段细分,但只有 5% 的学生平均分成了 10 份。如何启发学生的单位细分意识,平均分成多少份最能准确的测出较短物体的长度,是我们教学努力的方向。另外,从前测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缺少生活经验。

二、量感的定义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三、培养“量感”的意义

1.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通过量感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更加客观和精确。

2.有助于学生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发展

量感的形成涉及到估测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盲目猜测,而是基于观察、估计、测量和修正等思维活动的结果。这种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也培养了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

3.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生受用的能力与素养

学生离开学校多年后,可能会忘记某些数学公式和定理,但他们将拥有使用量感来估算事物的能力,如根据油量估算车辆的行驶里程,或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孩子的穿着,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长远有益的。

四、“量感”的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体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应该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的学习素材,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段 1]播放《阿福的新衣》师:这是怎么回事?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想的真不错!师父的一拃长,徒弟的一拃短师:如果请你去给阿福做新衣服,你会怎么做?

生1:用同一个人的拃去量。

生2:用尺子去量。

师: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长度单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操作体验,建立量感的表象

小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亲身实践去验证而获得的数学知识,他们会记得更为牢固、印象也会更加深刻。从核心素养这一视角出发,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着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及认知规律,以此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片段 2]

环节一:观察直尺上的 1 厘米。

师:1 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在直尺上找到 1 厘米?

生1: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生2:刻度 3 到刻度 4 之间的距离是1 厘米。

师:也就是说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谁还想一边用手指一边说你找到的 1 厘米?

生3:刻度 9 到刻度 10 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

环节二:感受 1 厘米。

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 1 厘米的小棒,让学生“比划标准”,这样学生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再次感受 1 厘米的长度。

闭眼睛想象 1 厘米有多长

师:现在请同学们并拢大拇指和食指,再分开,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来 1厘米的长度。

师:刚才学生自己想象并比划出的 1 厘米到底对不对呢?用 1 厘米的小棒再卡回去验证。

师:观察你比划出来的 1 厘米,有什么感受?

运用可视化教学策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3.观察估计,丰富量感经验

估测,其实就是依靠大脑里所具备的单位量来展开测量的一个过程,它在量感的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属于关键环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将估测体验当作一个有力的支点,同时把身边那些熟悉的物品当作参照物,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估测,进而使学生的测量经验变得更加丰富。

[教学片段 3]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几枚硬币的厚度大约1 厘米?

几次调整之后发现5 枚硬币的厚度大约 1 厘米师:现在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橡皮有多长?

生:我估计橡皮的长度大约是 4 厘米师:那你能估计一下胶棒的长度吗?

开始学生估不准,有了 4 厘米长的橡皮作参照,学生马上估计是 8 厘米师:也就是说估计必须要有参照物,通过观察和比较,会估得准些。

让学生学会估计,对“1 厘米和几厘米”的表象加以强化。在估计橡皮的长度时,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 1 厘米大概的长度,以及几个1 厘米组合后的长度印象,这种空间观念的建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并且能够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对物体的长度,做出大致的判断。

4.整体把握,感悟度量的本质

教师要关注内容的一致性,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感悟度量的实质就是“单位的个数表示的就是量的大小”。

[教学片段 4]

师:如果只给你1 根 1 厘米长的小棒,你能想办法用它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活动要求:

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做记号,让别人能一眼就看出纸条是是几厘米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师:这中间画的小竖线是什么意思啊?

生:每 1 厘米做个记号,有一个记号就说明是 1 厘米,有几个几号就是有几厘米。

师:那咱们数一数。

师带领学生数一数:5 个1cm 就是 5 厘米(课件动态演示过程)。

师:孩子们你们瞧,咱们量着量着,不知不觉中,自己就做出了一

这个过程逐步让学生经历小尺的产生过程,明白了尺的诞生其实就是为了度量的方便。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感悟度量的实质就是“单位的个数表示的就是量的大小”——长度就是看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让学生真切感悟度量的本质。

结语:

总之,量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在长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基于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精心创设各式各样的感官活动,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多动手操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孩子们能够全方位地去感悟、去体验,将量感的相关知识内化到心里,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真正把量感培养切实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最终推动学生数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于蓉,王菁.基于整体教学培育学生量感[J].教育科学论坛,2023(02):44-46

[3]高丽娟.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策略[J].理科爱好者,2023(03):194-196

[3]陈梅萍.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意义及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2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