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空间性与场所精神生成
张志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引言
书法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持续传承。在当代社会发展环境中,书法创作不再只是局限在字面上的意义表达,而是成为连接古代与当下的纽带,它既承载着汉字文化的厚重底蕴,又能体现当下人们的审美偏好和心灵诉求。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书法艺术凭借独有的曲线语言、空间布局以及氛围营造,为当代人创造了一片心灵依托之地,也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一种特别的艺术表达方式。
一、现象学视野下的书法空间构成
(一)海德格尔“栖居”理论在书法中的体现
海德格尔曾提出,人类存在本质乃是“栖居”,而书法艺术恰为观者提供了一种精神以栖居可能性,当我们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时,并非仅仅是在观看墨迹分布状况,而是在体验一种独具特色空间感受。书法家于创作过程里,会把自身情感以及思想融入笔墨之间,每一个笔画均承载着书写者精神状态,所以观者在欣赏之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书法所具备空间性,其首要体现之处在于单个汉字内部结构方面,每一个汉字宛如一个规模小巧建筑体,均拥有自身独特重心比例以及气韵,可是仅仅单纯从技术层面去剖析字形结构,这样分析深度是不够更为关键且重要是要去理解书法究竟是怎样在视觉感知范畴之中创造出一种“居住”感觉,进而使观者精神能够在这个空间里安定生活,如同在自己家园中一样[1]。
(二)诺伯舒兹场所理论的书法阐释
诺伯舒兹在建筑现象学里着重强调,场所不仅是物理位置,更是具有意义以及特征精神空间,同样书法作品也并非仅仅是纸面上墨迹组合,而是一个充满精神内涵场所,当书法家挥毫泼墨之际,每一笔都在营造着独特氛围,每一个字都在构建着特定精神场域。
书法场所精神生成机制能够从多个层面来加以理解,是笔墨本身所承载物质性,墨浓淡笔轻重都会对空间质感产生影响,是字形组织方式,不同结构安排会产生不同视觉节奏以及心理感受,最后是整体布局所营造氛围,涵盖留白运用行距处理以及章法安排等等方面。
二、单字结构中的栖居意境与场所营造
(一)笔画关系的空间建构原理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每一个笔画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笔画形成复杂空间关系网络,横画与竖画交叉会产生结构稳定感,撇画与捺画开合会营造出动态张力,点画安排则为整个字形提供精神焦点。当我们深入剖析单字内部空间时,会发现书法家运用各种技法来调节笔画之间距离角度以及力度,进而创造出不同空间效果,笔画粗细变化不仅是技术层面处理,更是空间感营造重要手段,粗笔画往往承担着支撑整个字形作用,会给人以稳重厚实感觉,而细笔画则起到调节和平衡功能,为字形增添灵动气韵,与此同时笔画起收处理也会对空间流动性产生影响,圆润起收会产生柔和空间感,而方硬起收则会营造出刚劲空间氛围[2]。
(二)字形比例的精神维度分析
汉字结构比例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更深层次会影响观者心理体验,扁形字往往会给人以稳定踏实感觉,这就如同海德格尔所说“大”概念,能为人们提供坚实精神基础,而长形字则具有向上动势,象征着人类精神超越性追求,呼应了海德格尔关于“天空”思考。不同书体在字形比例上处理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精神追求,楷书注重方正规整,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中庸之道以及秩序美学,行书则在规整中寻求变化,反映了古代文人既要遵循传统又要表达个性矛盾心理,草书更是将字形变化推向极致,在极度简化和夸张中表现出浪漫主义精神风貌。
三、章法布局的空间节奏与精神氛围生成
(一)行距处理的呼吸感营造
在整幅书法作品中,行与行之间距离安排直接影响着作品节奏感以及呼吸感,适当行距能够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获视觉上休息,这就如同音乐中休止符一样,为整体节奏提供必要调节,过密行距会产生压抑感,让人感到窒息,而过疏行距则会破坏作品整体性,使各行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书法家在处理行距时往往会考虑作品整体情感基调,抒情性较强作品通常会采用相对宽松行距,为情感流露留出充足空间,而叙述性或论理性作品则可能采用相对紧密行距,体现出逻辑严密性以及思维连贯性[3]。
(二)留白艺术的精神空间拓展
留白是书法艺术中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它并非简单空白,而是充满精神内容“虚”空间,正如老子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留白为书法作品提供了想象空间以及精神栖息,合理留白能够让墨迹显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为观者思维活动提供了必要缓冲区域,留白处理方式体现了书法家哲学思考以及美学追求,大面积留白往往营造出空灵超脱意境,让人联想到禅宗美学中“空”概念,而小面积精细留白则起到调节局部关系丰富视觉层次作用,体现出书法家对细节精心把握以及对整体效果统筹考虑。
(三)整体布局的场所氛围建构
一幅完整书法作品就是一个独立精神场所,其整体布局决定了观者进入场所后心灵体验,中堂式布局往往营造出庄重肃穆氛围,适合表现严肃深刻主题内容,而横幅式布局则更多体现出舒展开阔气象,适合表现豪放壮丽情感,书法作品开头发展高潮以及结尾需要在整体布局中到合理安排,就如同一首完整乐曲需要有起承转合结构一样,开头部分往往需要吸引观者注意力,为后续内容展开做好铺垫。发展部分则要保持稳定节奏以及连贯气韵,高潮部分需要在技法和情感上都达到顶峰,而结尾部分则要做到余韵悠长,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四)时间性在空间中的体现
书法艺术尽管最终呈现为静态空间形式,然而在其创作进程里却充斥着时间性特性,书法家每一笔皆是在特定时间之内予以完成笔画在速度方面变化力度方面变化以及情绪方面变化,都会在最终作品里留下相应痕迹,进而形成独特时间印记。观者于欣赏书法作品之际,实际上是在再度体验书法家创作过程,快速笔画会使人感受到激昂情绪以及紧张节奏,而缓慢笔画则传达出沉稳心境以及从容态度,所以书法作品中空间并非纯粹视觉空间,而是融合了时间维度复合空间,具备动态生命力以及丰富层次感[4]。
结语:书法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承载者,在现象学视野之下展现出了丰富空间性特性以及深刻精神内涵,海德格尔栖居理论以及诺伯舒兹场所精神概念为我们理解书法空间本质提供了全新思路,使我们能够从更深层次上去把握书法艺术精神价值,从对单字结构分析能够看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微型精神场所,其笔画之间关系形体比例以及墨色层次共同营造出独特空间氛围,而在整体章法布局当中,行距处理留白艺术以及整体构成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精神空间,为观者提供了丰富审美体验以及心灵以栖居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崔树强.书法中的时间性与空间性[J].书法,2023,(08):55-56.
[2]韩一哲.论书法中“势”的表现形态[J].中国书法,2019,(22):164-166.
[3] 毛娟. “ 势” : 中国传统书法的空间性研究[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02):159-164.
[4]姜文,周文杰.论书法中“以时间统摄空间”的表现性原则[J].中国书法,2018,(24):134-137.
作者简介:张志超,1990 年 3 月出生,男,汉族,籍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