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评估与加固改造技术应用
陈善睿
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海南海口 570100
引言:
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混凝土剥落、结构裂缝、基础渗漏等病害不仅威胁工程安全运行,更制约着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老化病害评估作为精准识别隐患的“诊断手段”,结合加固改造技术这一“治疗方案”,成为保障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要对既有水工建筑物采取补强加固措施,就需进行评估,但是目前仍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深入探讨两者的技术应用,对提升水利工程安全性、延长服役寿命、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评估的意义
1.1 保障工程安全运行,筑牢民生安全防线
水工建筑物承担着防洪、灌溉、发电等重要功能,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服役年限增长,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裂缝扩展等病害逐渐显现,结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通过老化病害评估,能够及时、准确掌握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健康状态,识别潜在安全隐患。借助先进检测技术和科学评估方法,量化分析病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工程维护、加固或重建提供依据,有效预防溃坝、决堤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下游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守护民生安全底线。
1.2 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巨大,合理延长水工建筑物使用寿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老化病害评估可帮助管理者清晰了解工程设施的实际性能和剩余使用寿命,制定针对性的维护和改造方案。避免因过度维修造成的资源浪费,也防止因维修不足导致工程提前报废,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通过评估发现老化病害对工程功能的影响,如输水效率降低、发电能力下降等,进而优化运行管理策略,挖掘工程潜力,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推动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
1.3 辅助科学决策制定,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老化病害评估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全面系统的评估,能够为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和专业分析报告。管理者可以基于评估结果,结合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改造、升级或报废计划。在资金分配上,依据病害严重程度和工程重要性,合理安排维护资金,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能。同时,评估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和经验,有助于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和规范,推动管理模式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
1.4 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促进水利事业长远进步
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评估涉及材料科学、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等多个领域,对评估技术和方法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满足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促使科研机构和企业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如无损检测技术、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数值模拟分析等技术在评估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老化病害评估的效率和精度,也为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水利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评估与加固改造技术应用的有效策略
2.1 构建多技术融合的精准评估体系
构建多技术融合的精准评估体系,是准确掌握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状况的核心路径。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发挥传统检测技术与新兴智能技术的协同优势。一方面,利用地质雷达、超声波探伤等传统无损检测技术,对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密实度以及内部空洞、裂缝等缺陷进行初步探测,快速锁定潜在病害区域。另一方面,引入光纤传感、无人机巡检、卫星遥感等智能监测技术,实现对建筑物结构变形、裂缝扩展、渗流变化等动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
此外,为了更精准地分析病害程度和发展趋势,还需要建立综合评估模型。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从材料性能退化、结构承载能力衰减、运行环境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量化分析。例如,在大坝老化评估中,可将卫星遥感获取的大坝整体形变数据,与渗流监测系统采集的渗流数据、无人机巡检发现的表面裂缝信息相结合,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构建大坝老化病害评估模型,从而全面、准确地评估大坝的稳定性,为后续的加固改造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2 实施多元化、针对性的加固改造方案
基于精准评估结果,制定多元化、针对性的加固改造方案是解决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的关键举措。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及不同的老化病害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固改造技术和方法。对于混凝土结构老化导致的强度不足问题,可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外包钢加固、增设钢支撑等方式,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针对基础渗漏问题,可运用高压喷射灌浆、帷幕灌浆、化学灌浆等防渗技术,阻断渗漏通道,提高基础的抗渗性能;若存在结构整体稳定性不足的情况,则可通过增设抗震构造措施、优化结构布局、增加配重等方式,提升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工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病害特点以及周边环境条件,灵活组合多种加固技术。例如:对于输水渡槽的老化改造,若同时存在结构承载能力下降和混凝土碳化问题,可先采用粘贴碳纤维布或增设钢支撑的方式进行结构补强,提升其承载能力;再运用新型防护涂层技术,对混凝土表面进行防护处理,防止混凝土进一步碳化,通过多技术协同应用,实现对输水渡槽的全面加固改造。
2.3 推进全生命周期动态化管理模式
推进全生命周期动态化管理模式,是保障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评估与加固改造持续有效的重要手段。这一管理模式涵盖了水工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到退役报废的全过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建筑物未来可能出现的老化问题,预留必要的监测设施安装空间和加固改造接口,为后续的评估与加固改造工作奠定基础。
在运行维护阶段,建立常态化的监测机制至关重要。相关部门需定期开展老化病害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通过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评估、设计、施工、运维等各环节的数据,实现对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发展和加固改造效果的动态监控。例如,利用 BIM技术构建水工建筑物的三维模型,结合实时监测数据,模拟老化病害的发展过程,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实现预防性维护。
在加固改造完成后,还应持续跟踪工程效果,收集反馈数据,对加固改造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参考。通过不断优化管理策略,形成一个闭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确保水工建筑物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
总而言之,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评估与加固改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是破解水利工程安全与效益难题的关键路径。通过精准评估为工程“把脉问诊”,以创新加固技术实现“对症下药”,既守护了水利工程的安全生命线,也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筑牢根基。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两者的协同应用将迈向智能化、精细化新台阶。未来,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实践探索,必将推动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跃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利动能。
参考文献:
[1]韩仲凯,宋家新,崔魁,等.东引汶灌区渠系建筑物病害老化分析及策略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23,42(S1):145-148.
[2]骆永成.东湖灌区水工建筑物病害老化分析及处理探析[J].珠江水运,2022,(09):77-78.
[3]娄树红.灌区水工建筑物病害老化分析及处理[J].湖南水利水电,2022,(0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