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优化路径关键要素探究
董立功
驻马店市泌阳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 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700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低碳经济转型深度融合,绿色建筑标准正从试点示范走向广泛应用,而建筑企业的低碳运营能力也成为了行业竞争的关键,引领行业价值体系的重大突破。建筑行业需要以技术标准为引领,通过对金融资源配置和消费场景培育,构建经济与生态双赢的路径,最终为人居环境的进步提供可持续的实践参考。
1 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绿色发展的概念
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承载力为约束边界,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低碳技术集成与环境友好建造等系统性创新,重构开发全流程可持续范式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在于将生态价值内化为行业增长要素,在规划阶段强化生态红线管控,设计阶段植入被动式节能与生物多样性修复策略,施工阶段推行装配式工艺与再生建材应用,维护阶段实现能源动态监测与碳足迹追踪,回收阶段建立垃圾资源化利用链条。这种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建筑行业的高周转、高能耗路径,形成“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再生”的全生命周期闭环,实现经济效能提升与环境负荷脱钩的辩证统一。
推动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绿色转型具有多维重构价值。在环境维度,通过系统性优化建造过程碳排放管控与运营阶段能耗调控,绿色转型可以显著缓解城市生态承载压力与资源消耗矛盾,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提供关键行业支撑;在经济维度,绿色转型可以催生智能建造技术应用与低碳产业链集群发展,培育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与可持续资产运营模式,驱动行业价值链向技术密集型与服务高端化跃升;在社会维度,绿色转型可以推动健康建筑标准与生态社区建设深度融合,依托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与公共健康保障机制,增强民生福祉获得感;在治理维度,绿色转型可以推动 ESG 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完善环境责任履行,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强化区域生态风险预警能力,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这种转型既是应对全球生态治理挑战的必然响应,更是行业突破发展瓶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2 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建筑与房地产领域绿色转型进程中仍存在若干亟待系统突破的阶段性挑战。首先,绿色技术应用深度与广度需要提升,部分企业在低碳建材研发、能源回收系统等核心环节的技术储备存在差距,导致绿色建造标准落地存在实践断层;其次,行业协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金融投资等环节的绿色标准衔接度不足,跨部门数据共享与责任界定存在模糊地带,影响全产业链环保效能释放;第三,绿色金融工具创新需要深化,针对绿色建筑项目的专项信贷支持、碳资产质押融资、ESG 评级挂钩融资等差异化产品供给尚不充分,制约低碳项目规模化发展;最后,市场认知与消费引导需要持续加强,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溢价接受度存在区域分化,开发商成本敏感性与长期环保收益的平衡能力需要增强。
3 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绿色发展的优化思路探索
当前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绿色转型面临的结构性瓶颈需要系统性破题才能够解决。为应对这一复杂局面,行业主体需要立足全局视野构建多维度协同响应机制,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根基,依托制度创新与要素整合“双轮驱动”,统筹技术革新动能、资源配置效率与市场活力激发,构建兼顾短期突破与长效发展的韧性生态体系,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可持续动能。
3.1 深化绿色建造技术集成路径
首先,相关企业群体需要将绿色建造技术的深度应用作为转型核心战略,重点突破低碳建材研发、智能建造装备、能源回收系统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储备瓶颈。房地产企业可以联合各大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主导构建全链条技术集成体系,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新型胶凝材料替代、固废建材化利用等前沿方向,同步推进施工机器人集群控制与建筑能源相关内容,形成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的低碳技术矩阵。
其次,企业群体可以深度参与标准升级进程,将建材碳足迹追踪、施工能耗监测等参数纳入项目管理体系,依托数字技术平台开发智能监管系统,实现技术规范 “从文本到现场”的无缝转化。同时行业联盟可以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共享机制,通过悬赏机制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成果向实用工具转化,例如开发装配式构造标准图集、能耗监测规程等技术载体。企业决策方可以构建技术成熟度评估体系,对智能建造装备、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创新成果开展应用验证,为技术选型提供决策依据。在战略层面企业可以设立绿色技术专项支持机制,对低碳示范项目给予资源倾斜;在执行层面建立技术责任制,将绿色建造指标纳入评优体系当中。
最后,相关企业方需要通过技术研发、标准应用、资源保障的三维联动,推动行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创新的范式跃迁。这种系统性变革既需要企业群体凝聚战略共识,也依赖产学研用协同生态的持续滋养,最终为建筑领域绿色转型注入市场化驱动力。
3.2 构建产业链协同治理新机制
首先,产业链各方需要协同破解标准衔接与责任分工双重难题。企业群体可以主导建立标准互认规则,将规划设计、施工运营、金融投资等环节的环保要求串联成完整链条。例如设计阶段的节能指标自动转化为施工验收标准和运营能耗基准,避免标准脱节造成的资源浪费;标准协同工作组可以定期组织跨领域技术交流会,针对装配式建筑节点防水标准与运维规程的历史遗漏问题制定参数转换系数表。同时行业可以推行责任量化分配模式:设计单位对建筑碳排放源头控制负责,施工单位主抓施工过程资源节约,运营方承担长期节能管理责任。该模式可以通过两大措施进行全面深化:将责任履行纳入企业信用评级以激励绩效提升;建立第三方见证机制,运用区块链存证关键履约节点(如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责任交割中心可以开发智能合约系统,在施工验收时自动触发设计责任权重结算,形成责任闭环。
其次,数据共享与动态调整机制构成协同治理的核心支柱。龙头企业可以牵头共享行业数据:设计院上传环保参数,施工企业共享材料消耗数据,金融机构提供碳排分析模型。该平台可以实现三层次功能:基础层开放跨企业数据查询权限,如建材碳足迹库;分析层生成业态能效对标报告,对写字楼和住宅等进行细分;应用层支持绿色贷款风险评估。行业内部可以建立分级授权机制,对敏感数据实施分层脱敏,例如要求施工企业每日上传主要建材消耗偏差值为设计优化提供反馈。同时行业组织需要构建双重动态保障:设置治理失效应急机制,比如区域碳排放超标可以直接触发联合整改,同时开辟创新试验特区以允许新技术试点突破现行标准;年度协同创新奖项激励 BIM 数据贯通、跨企业人才流动促进技术融合等等。
最后,协同价值需要通过阶层跃迁以实现质变。初级协同聚焦消除绿色环保标准冲突造成的工期延误,中级协同通过余料调度平台减少建材浪费,高级协同基于全产业链数据开发碳排预测模型,以用来辅助政府供地策略。这种阶梯式演进将环保治理从外部要求转化为企业内生动力,使协同治理从成本中心蜕变为价值源泉,为产业链绿色转型注入驱动引擎。
3.3 创新绿色金融工具赋能体系
首先,绿色金融工具创新需要破解供给与需求的适配瓶颈。当前核心矛盾在于传统信贷评估体系难以精准量化绿色建筑项目的长期环境效益,导致专项信贷支持、碳资产质押融资等差异化产品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全生命周期构建下的碳减排模型优化风险评估框架,将设计阶段生态效益预评估、施工过程资源消耗动态监测等非财务参数纳入授信决策体系,建立绿色项目专属信用评级维度。
其次,多层次资本赋能机制可以分层构建。在债权融资层面,商业银行可以探索“绿色建造进度贷”,依据项目碳减排轨迹实施分段授信,对节能达标项目给予利率优惠;在资产证券化层面,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创设“碳资产支持票据”,以项目运营期碳配额收益权为底层资产,通过现金流分层设计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资本需求;在股权融资层面,产业基金可以试点“技术入股+碳收益权”模式,对掌握核心低碳技术的企业进行组合投资。
同时,风险缓释工具创新是规模推广的关键保障。行业联盟可以鼓励建立区域性风险缓释机制,例如设立绿色建筑风险资金池为项目提供基础保障;保险公司可以开发“气候保险+质量保证”复合型保单,覆盖极端天气导致的施工中断风险,也可以探索 ESG 评级联动保费机制,对评级提升企业实施差异化优惠。风险研究机构可以开发绿色建筑压力测试模型,模拟碳价波动等情景下的资产韧性,为风险定价提供参考依据。就这样在全社会的联动下,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绿色发展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鼓励更多的企业勇于尝试和推进绿色建筑体系。
最后,政策协同可以聚焦关键节点衔接。监管机构可以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定期优化低碳技术清单;财税部门可以研究“绿色贴息+减排奖补”组合激励,对低碳表现突出项目提供税收支持;交易所可以尝试为多重绿色认证项目开辟 REITs 审核便捷通道。这种“市场工具+政策引导+制度便利”的协同赋能,有助于推动绿色金融向生态环保进行渐进式推进。
3.4 培育市场认知与消费新生态
在绿色建筑推广的阶段,培育市场认知对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具有关键作用。行业组织可以重点破解消费者对绿色溢价接受度不高与开发商成本压力大的双重难题。市场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消费者认知:比如建筑销售部门可以制作绿色住宅健康图文手册,用直观对比的方式展示通风系统对甲醛的净化效果;在售楼处搭建“透明工地”展区,实物展示墙体保温层与普通墙体的区别;开发手机扫码验房功能,让购房者扫描户型图即可查看隐藏的节能工艺。
房企管理层则需要学会算清绿色技术的长期经济账。技术团队可以建立简易版投入产出分析工具,帮助顾客和管理层计算节能门窗、太阳能设备等升级措施在未来五年节省的电费、获得的补贴及带来的房价增值。该工具可以参考三个关键因素:技术参数,如玻璃隔热性能提升幅度;市场行情,如本同区域绿色住宅成交溢价,和政策红利,如地方对节能建筑的税费优惠。决策系统可以设置红绿灯预警机制,对综合效益达标项目亮绿灯优先推进。
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市场激励措施。在消费端,政府可以发放“绿色安居券”抵扣物业费;在供应端,政府可以对采用低碳技术的项目给予审批支持;在宣传端,数据平台需要定期发布绿色住宅的市场表现数据;媒体可以开设“我家变绿了”专栏,采访住户入住后水电费减少的真实案例等等。
结论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绿色经济转型过程承载了优化人居环境与促进低碳循环的双重历史责任。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深化市场激励机制,依托技术革新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能,最终构建兼顾经济增长与生态效能的可持续发展范式。房地产行业未来可以着力推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与市场价值认知的协同进化,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资产运营模式的创新融合,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能动性的统一。唯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人本导向,房地产行业方能实现绿色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互促共荣,为城乡建设领域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张全新.绿色建筑理念对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5,(15):104-106
[2]耿阳阳.考虑环境外部性的绿色建筑造价优化与经济效益评价模型[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建筑协会.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浙江科路核工程服务有限公司;,2025:319-322.DOI:10.26914/c.cnkihy.2025.026554.
[3]黄志添.绿色建筑理念下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5,(12):108-110.
[4]李杰.发挥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J].楼市,2025,(04):5-7.
[5] 韩欢欢. 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协同增长[J]. 大众投资指南,2025,(10):54-56.
[6]高辉.浅析绿色建筑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及发展措施[J].中国产经,2025,(0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