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作者

陆丽珊

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二小学

引言: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仅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学习,更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新时期教师可以在德育中高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家校协同模式,确保家长和教师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建立家校心理沟通档案,共享学生心理动态信息

在家校协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积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在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同家长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积极构建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生的心理状态,重点分析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从而促使家长可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情况[1]。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有效避免信息滞后现象,同时还可以形成家校信息互通机制,从而更加精准的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从而强化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例如,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发现班级学生在情绪管理上存在较大的波动,尤其在课堂上容易分心并表现出焦虑情绪。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强化德育效果,教师可定期记录他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并借助家校沟通平台与家长共享相关信息,家长可反馈学生在家里的情绪表现与家庭环境的变化。在家校双方的信息互通中,教师与家长可共同分析学生可能受到家庭环境压力的影响,发现学生的焦虑情绪与家庭成员的工作压力有直接关联。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情感支持措施,并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情绪管理活动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从而不断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效果,高效实施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推动家校联合干预机制,形成心理危机协作响应

小学生还没有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在遇到沟通以及情感问题中,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为帮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在积极展开德育工作中积极落实家校联合干预机制,从而形成教师与家长共同介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全面推动家校联合干预机制的实施[2]。因此,教师可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评估,而家长则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大对学生的观察力度,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识别和响应,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更加高效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定期与家长沟通、分享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减少学生心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责任感培养”德育活动中,教师发现部分班级学生在面对任务时常表现出回避行为,出现焦虑和逃避的心理迹象。此时教师可及时通过心理评估发现学生可能在家庭中缺乏足够的责任感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建议家长增加对学生日常责任的培养,可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和自主规划学习时间,而家长可进行定期反馈,在家校联合干预中,共同制定责任感培养计划,不仅在学校内给予学生高效德育教育,更可以促使学生在家中实施家庭责任任务,显著提升学生责任感。

三、设立家校心理教育联席会议,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在家校协同理念指导下,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一致性,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可设立家校心理教育联席会议,在此期间教师与家长可共同制定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形成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共识。同时,教师可在会议中详细解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听取家长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在定期的沟通与协作当中,教师与家长可更加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例如,在“自信心培养”德育活动中,教师发现班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信,经常不敢发言,甚至在小组活动中也表现得十分内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在家校心理教育联席会议中,详细介绍学校关于自信心培养的具体方法,并鼓励家长在家庭中进行积极的支持,借助表扬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家长会给予反馈,说明学生在家中也有一些社交困惑,在家校合作中同步实施鼓励性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结语:综上所述,家校协同模式符合小学生成长需求,可发挥家长与教师的协同作用,强化德育效果基础上,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这一教育模式背景下,教师可以建立家校心理沟通档案、推动联合干预机制并定期举办家校心理教育联席会议,建立家长与教师之间有效的合作关系,为从根本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德育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古翠凤,周佳慧. 基于多中心治理的家校社协同构建中小学德育机制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4,40(7):13-18.

[2] 李秀芳. 家校协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实施效果的实践研究[J]. 文渊(小学版),2024(12):71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