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策略
张晓云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小学生朗诵阅读的能力,通过文学知识的阅读与学习,既可以让小学生逐渐学会辨别美好与丑陋,提升审美感,又能挖掘他们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还可以使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得以提升。故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素质培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探讨创新有效的教学策略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当前多数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仍延续“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分段讲解—总结中心思想”的固定模式,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部分教师逐句分析“五光十色的海水”“蠕动的海参”等语句的修辞手法,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课后习题答案,却很少引导学生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也不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海岛风光的独特感受。这种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阅读课变成机械的文字拆解训练,学生难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更无法形成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
1.2 阅读资源利用不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局限于教材中的课文,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明显不够。教材选文虽经典,但数量有限,且题材分布不够均衡,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例如,部编版教材中童话、记叙文占比较大,而科普说明文、诗歌、民间故事等类型相对较少。许多教师仅要求学生完成教材配套练习册中的阅读题目,很少推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
2.提升阅读素养的创新思维
2.1 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时,教师可在教室布置金黄的落叶、成熟的果实模型,播放秋风呼啸的音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秋日田野。引导学生结合场景朗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等句子,想象画面中果实的形态和色彩。成都实验小学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雪景动画,穿着单薄的衣物体验“寒冷”,并分角色朗读小女孩与奶奶的对话。这种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主动探究文字背后的含义。学生在情境中不仅愿意读,更能带着情感读,逐渐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
2.2 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多元评价突破传统的“分数定优劣”模式,从阅读态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维度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后,教师可设计“阅读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如“铁罐为什么会生锈”)、绘制的故事漫画、课堂上的发言次数等。对于学生的读后感,不要求统一答案,而是肯定其中独特的观点,如“我觉得铁罐后来会后悔”,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南京琅琊路小学采用“星级阅读评价表”,从“每天阅读时长”“阅读时做批注的数量”“能复述故事的完整度”等方面进行星级评定,每月评选“阅读小明星”并展示其阅读笔记。
2.3 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
信息化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互动平台,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可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课文动画”资源,将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制作成互动动画,学生点击画面中的蝌蚪可听到对应的课文句子,点击青蛙可查看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这种形式让低年级学生在趣味互动中熟悉文本。杭州学军小学建立班级阅读微信群,学生每天上传自己朗读课文的音频,其他同学可在线点评,教师针对发音、停顿等给出指导。信息化手段让阅读从静态的文字走向动态的互动,符合当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对策
3.1 优化课程设计
优化课程设计需整合课内课外资源,构建“精读 + 泛读 + 实践”的阅读课程体系。在精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时,指导学生圈画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的词语,学习“通过细节体会情感”的阅读技巧。泛读环节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读物,如学完《慈母情深》后,推荐阅读《母亲的纯净水》等同类题材文章,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实践环节设计阅读延伸活动,如学完《牛郎织女》后,组织学生改编剧本并表演,将文字转化为具象的情节。苏州实验小学开发“四季阅读课程”,春季结合《春》的课文阅读植物生长绘本,夏季围绕《雷雨》观察天气变化并记录,秋季读《秋天的雨》后创作落叶拼贴画,冬季学《雪孩子》后写“假如我是雪孩子”的短文。这种课程设计让阅读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升学生运用阅读所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需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使其掌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的技巧。学校可定期开展“阅读教学工作坊”,邀请特级教师分享经验,如教学《西游记》节选时,如何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如何设计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组织教师参与“经典名著共读”活动,每月精读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如《夏洛的网》《草房子》,并讨论如何将书中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与当地图书馆合作,安排教师参加“儿童阅读指导师”培训,学习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特点和推荐书目。培训后,教师能更精准地选择阅读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活动,如为一年级学生选择图文并茂的桥梁书,为高年级学生推荐带批注的名著版本,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专业性。
3.3 家校合作共育
家校合作需构建家庭与学校协同促进阅读的机制,形成阅读素养培养的合力。学校可定期举办“亲子阅读分享会”,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朗读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如《父爱之舟》,并分享阅读时的感受。发放“家庭阅读建议清单”,指导家长每天固定 15-20 分钟的亲子阅读时间,选择《安徒生童话》《中国神话故事》等适合家庭共读的书籍。深圳实验学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学生将家中的闲置书籍带到学校,贴上“阅读小贴士”(如“我最喜欢第 5 页的狐狸”),再交换给同学带回家阅读,家长需在“漂流卡”上记录孩子的阅读反馈。这种方式不仅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让家长参与到阅读指导中,营造“全家共读”的家庭氛围。通过家校合作,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获得阅读支持,形成持续阅读的习惯。
结束语: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策略的探讨,创新思维与有效对策的结合能够为教学提供新路径。教师应不断实践与改进,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洁. 依托阅读教学,落实语文素养——小学语文阅读试题解答策略[J].语文新读写,2023,(06):23-25.
[2]刘丽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三).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天宇小学;,2023:698-702.
[3]王欣怡.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2):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