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胡罗格鑫

长沙市岳麓区博才雨润小学410000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与文化认知的关键期,其思维发展与情感体验对文化理解与认同具有直接影响。深究部编版高年级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其在单元编排当中系统融入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历史典故等文化元素,这可为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优质而系统的载体。而现实情况下,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易于陷入“贴标签”式的浅表化困境,如简单讲解相关习俗知识或有限拓展背景故事,难以指导学生触及文化内核。针对这种问题,文章深度聚焦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经典文本,采用具体课例研究的方式予以分析,阐明具有可实践、可推广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有效推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从“概念普及”的单项传输向“文化浸润”深层体验积极拓展,让学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感知者与传承者。

一、发掘教材文化元素,构建立体解读框架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所收录的传统文化元素绝非孤立存在,多以巧妙的方式隐含在文本字里行间,需要教师深度挖掘,并构建出“语言形式—文化内涵—精神内核”的立体解读框架。即以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课文为简短的文言文,正是“知音文化”的浓缩体验[1]。

教学阶段,教师先从语言形式开始,指导学生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与“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中“善哉”语气的细微差异,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到文言文的韵律之美与精准表达。关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一核心行为理解环节,决不能停留于表层意思,可引入《列子・汤问》中的原始记载,对比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的语境,引导学生知音并不单单是指懂得音乐技巧,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共鸣与契合。

随后拓展至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意像演变脉络。从《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传递的朋友间相互砥砺、共同精进的交往准则,到唐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现出的跨越空间阻隔的深厚友情,再到如今社会里人们时常发出的“知音难觅”的感慨,引导学生清晰感知“知音文化”在漫长岁月中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轨迹。作业环节,可设置“家族交往故事”征集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上一辈人的交际经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那些真挚情谊的故事。在分享环节,启发学生分析对比古今交友观念异同,进而理解“知音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形式。这种从文本字句的品读,到文化意涵的探寻,再到精神本质的领会,能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同时,更透彻地领悟传统文化里“珍视情义、坚守诚信”的价值根本,从而实现文化在心灵深处的深度滋养与渗透。

二、设计沉浸式教学活动,实现文化体验内化

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沦为简单的“说教”,根据小学生认知特征与喜好,创设出对应的情境,引导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之中深刻感知并内化吸收所学内容。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与辩证思维,教师据此可设计“古今对话”主题教学活动。

课前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时太阳大小变化,记录发现与疑问,培养探究意识。课堂以“孔庙论道”开篇,学生穿传统服饰扮演两小儿与孔子,模仿古人语气重现“日初如车盖、日中如盘盂”“旦凉午热”的辩论,感受不同观察角度,体会质疑思辨特质,结合战国“百家争鸣”背景,理解辩论精神的时代土壤。接着进入“科学验证”环节,分组探究:一组用放大镜模拟光线直射斜射,解析温度差异原理;二组绘图分析日地位置与视觉误差的关联。最后在“跨界思辨”环节,可围绕“古人认知局限是否减损智慧价值”展开,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领悟传统文化里思维方式的核心价值能超越时代,实现从“知典故”到“悟智慧”的升华,完成文化体验内化。

三、搭建跨学科实践平台,拓展文化传承场域

课堂为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不应只局限于此,教师应打破学科边界,构建出“语文+”的跨学科实践平台,不断拓展文化传承的场域环境[2]。在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中的《牛郎织女》一节,便可以联系美术、科学等学科,开展“七夕文化探究周”活动。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全面梳理《牛郎织女》的故事叙事结构,分析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感悟故事所蕴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真挚爱情的歌颂。随后,在美术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剪纸的方式呈现出“鹊桥相会”的经典场景,引入陕北剪纸中“喜鹊”纹样的吉祥寓意,如喜鹊象征吉祥、喜庆,鹊桥则代表着连接与团圆,促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与故事的紧密联系。而在科学课堂上,则可以“银河的秘密”为主题,采用图文、视频等方式,详细为学生讲解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天文知识,便于学生正确了解这两颗星星的实际距离与运行规律。并且,可适当引入古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与现代科学认知,指导学生认识到古人在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体会现代科学对世界的探索与解释。

周末实践活动中,则可组织学生参与到“七夕文化市集”当中,要求学生展示传播一周的学习成果。如用毛笔书写的《迢迢牵牛星》书签;现场演示剪纸技艺,向围观居民讲解剪纸的技巧与其中的文化寓意。通过种种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七夕文化并完成创造性转化,真正让传统文化从文本走向生活,进而形成“课堂学习—实践创造—社会传播”的完整链条。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非常多的传统文化素材,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以“案例深耕”代替“内容罗列”,持续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以“体验参与”取代“知识灌输”,促使学生在近距离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以“生活联结” 超越 “课堂局限”,拓展开发文化传承渠道。打造高质量文化学习平台,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触摸文化的问题,在实践创造中培育文化自信。

本文系 2024 年度湖南省湘江新区区研究课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编号:xjxqkt202408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白文婷.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和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5(4):178-181.

[2]张晓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5(5):08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