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探寻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策略
刘璐
泗洪县山河路实验学校 江苏宿迁 223900
一、任务型教学法与初中数学教学的适配逻辑
任务型教学法以“做中学”为核心,通过完成具有真实意义的任务实现知识建构,与初中数学“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高度契合。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任务设计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任务与教材知识点割裂,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设计与实际生活无关的纯计算任务;二是任务难度缺乏梯度,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
二、基于苏科版教材的任务型教学实施策略
1.教材知识点与任务目标的精准对接
任务设计需紧扣苏科版教材的重难点,确保任务完成过程即知识习得过程。
(1)“概念形成类”任务设计:针对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设计“温度变化记录”任务。准备模拟温度计(每格代表 1∘C ),要求学生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温度变化:早晨气温 ⋅3∘C ,中午上升 8∘C ,傍晚下降 5∘C 。学生通过拨动温度计刻度计算最终温度,在操作中归纳“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符号”等法则。任务结束后,结合教材例题对比计算结果,实现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法则的过渡。
(2)“技能应用类”任务设计:在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教学中,设计“校园旗杆高度测量”任务。提供测角仪、卷尺等工具,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① 测量测角仪与地面的垂直距离( 1.5m ); ② 测量观测点到旗杆底部的水平距离( 20m ); ③ 记录观测旗杆顶端的仰角( 30∘ ); ∘ledcirc 利用正切函数计算旗杆高度( 1.5+20×tan30∘≈13.0m )。任务步骤严格对应教材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知识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求解验证”的解题流程。
通过知识点与任务的精准对接,避免任务流于形式,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扎实掌握教材内容。
2.真实情境与分层任务的有机融合
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将苏科版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1)生活情境分层任务:针对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以“校园绿化面积规划”为情境设计三级任务。
基础层:以校园矩形草坪(长 20m 、宽 15m )为情境,设置长增加xm、宽不变后面积达 350m2 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矩形面积公式列一元二次方程,夯实公式应用基础,适合数学基础薄弱生巩固列式方法。
提高层:在基础任务上升级,设定草坪四周开辟宽度为xm的小路,剩余面积 250m2 ,要求学生建立方程并化为一般式。任务融入整体与局部逻辑,训练空间思维与复杂数量关系分析能力,适配中等水平学生进阶学习。
拓展层:设计"矩形+半圆形"组合草坪,以周长为限制条件求面积最大值,融合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最值知识。学生需综合代数与几何知识构建函数模型,适合学优生锻炼知识整合与创新思维。各任务均源于教材"实践与探索",通过分层变量设置难度梯度,并配套引导性问题,助力学生突破能力边界。
(2)项目情境分层任务:在七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中,开展“班级板报设计”项目。
基础任务:以全等三角形为元素,要求学生运用平移、旋转设计花朵、风车等图案。教师提供操作指南与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图形变换基础,培养直观感知与动手能力。
提高任务:完成基础设计后,学生需计算图案中图形变换的角度、距离,如测量旋转中心到对应点距离,计算旋转角度。通过测量与计算,深化对图形变换性质的理解,提升几何应用能力。
拓展任务:引导学生从图形设计转向板报规划,制定排版方案并计算文字区与图案区面积比。任务融合几何与优化思想,教师提供排版原则与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优秀设计用于班级板报,增强任务真实性与学生成就感,展现数学应用价值。
分层任务以统一情境实现因材施教,任务完成后组织分层成果展示与经验分享,促进学生互学共进,强化教学效果。
3.任务实施中的过程指导与评价反馈
任务型教学需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任务策略。
(1)阶梯式指导:在八年级“勾股定理的应用”任务(如“折叠矩形纸片求线段长度”)中,教师提供“问题拆解卡”:第一步标注折叠前后的全等线段(对应教材“全等图形性质”);第二步确定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第三步套用勾股定理列方程。对卡壳的学生,通过“你能找到哪条线段是折叠后的对应边?”等提示引导思考,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2)多元评价:设计“任务完成度+方法创新性+团队贡献度”的评价量表。以“统计调查”任务为例,量化评价学生的数据采集完整性( 40% )、图表呈现创新性( 30% )、小组分工合理性( 30% )。评价结果以“星级 + 评语”形式反馈,如“数据分类清晰,但可尝试用扇形图展示比例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任务中的数学思维。
过程指导与评价反馈形成闭环,确保任务不偏离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成效与反思
1.实践成效
在苏科版教材教学中应用上述策略后,取得三方面成效:一是学生解题思路显著改善,在八年级“方程应用”题型中,更多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二是课堂学习氛围更为活跃,主动挑战提高层、拓展层任务的学生明显增多;三是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提升,大部分学生都能结合生活实际,阐述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场景。
2.教学反思
实施中需注意:一是任务时长控制,单课时任务不超过 25 分钟,避免影响知识系统性;二是情境真实性,如“购物打折”任务需符合当前市场规则,防止出现脱离实际的数学问题;三是差异化指导,对完成基础任务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低数据复杂度(如将小数改为整数)。
四、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实现“教材知识点—任务目标—学生能力”的三维匹配。以苏科版教材为载体,通过精准对接、分层设计、过程指导等策略,能让任务成为知识建构的桥梁,推动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熊薇.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 (08): 24-26.
[2]洪静,单增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数学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典型题教学为例 [J]. 江苏教育, 2025, (11): 47-50.
[3]殷秀梅. 初中数学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J]. 中学科技,2025, (05):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