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学: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中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
李慧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五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说明,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运用科学的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鼓励,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要求使教学评一体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传统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教学、学习与评价相互分离的现象[1]。教师教学时把重点放在知识传授和写作技巧的讲解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存在欠缺;学生在学习当中缺少明确目标与有效引导,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不足;评价环节往往采用结果性的评价手段,缺少对学生写作过程全方位、动态的评估,难以使评价对教学及学习发挥促进效能。基于此背景下,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急切性。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学习以及评价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在现有的这一模式里,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也是学习的目标方向和评价的依据,教学、学习与评价围绕共同目标协同开展,贯穿教学活动的整个阶段[2]。从教学角度去看,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当下实际,制订清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出教学方法然后组织教学活动,在授课过程里,教师时刻留意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进度,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精准找准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核心基础。它可防止教学出现盲目性,使教师弄明白每节课“教什么”“练什么”,防止目标模糊让教学变得低效。还可以贴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结合不同学段能力的要求去设计梯度任务,不超出学生可接纳的范围,也不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
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紧密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学情。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对习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等。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重点是写清楚推荐理由”,以及对学生的前期写作水平测试和课堂表现观察发现,部分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但在描述推荐理由时较为笼统,缺乏具体事例支撑;还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较为平淡,不能生动地展现地方的特色。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明确推荐一个好地方的写作要求,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推荐理由,并能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过程与方法目标上,通过小组讨论、范文赏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借鉴他人的写作优点,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破除小学生“习作难”的核心路径。小学生大多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的写作要求容易让他们不知如何下笔,而打造生活、故事、体验等真实情境,可激起学生的真切体验,情境教学法可为学生构建生动、切实的写作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3]。情境还可搭建起生活跟习作的桥梁,辅助学生弄懂“写作源于生活”,懂得观察周边,积累写作材料,渐渐增强真实表达及情感抒发的能力,为后续写作搭建稳固的基石。
以“校园文化节”情境为例,在引导学生创作活动作文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校园文化节的精彩时刻,如文艺演出、手工陈列、书画展示的照片和视频,使学生回想自己在校园文化节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以及内心的感受想法,进而快速进入写作的氛围里。教师也能安排问题引导学生去思索,如“在校园文化节里面,哪个节目最让你印象深刻哟?为啥会有这样的印象呢?”“你参加手工展览时,看到了哪些好玩的物件?有什么感受呀?”通过这些问题,带动学生挖掘写作素材,充实写作内容。在开展写作期间,教师可接着进一步设置情境,如模拟校园广播场景,让学生以校园小记者身份写校园文化节的相关报道,要求语言简明扼要、鲜活形象,突出活动的亮点跟特色内容。这种情境的营造,让学生不再认为写作是个枯燥的任务,而是在真切的情境中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生们积极投身写作,有的认真描述了文艺表演中舞蹈演员轻盈的舞姿和高超的表演水平;有的生动地勾勒了手工展览里同学们匠心独运的作品,以及自己对同学们手工艺品的赞叹之情;还有的在报道中强调了校园文化节对充实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重要意义。采用情境教学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写作内容愈发丰富、鲜活,带有真情实意。
(三)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
让学生参与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学生自评、互评,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在学生自评时,教师提供详细的自评量表,引导学生从写作的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维度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全面的评判。如内容上,学生思索自己是否把推荐的理由明确表达表达出来,是否用具体事例进行支撑;检查文章开头、中间到结尾的层次是否合理;检查自己的表达是否精准、鲜活,有没有像错别字、语病之类的差错。学生依照自评量表,对自己所写的习作打分及评价,而后写下自我评定的反思内容,如“我觉得这篇作文我对推荐理由的说明比较到位,但语言表达不够生动,还需要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学生互评采用小组为单位的方式,小组成员彼此互换作文,按照评价准则开展互评。在彼此互评的过程里,学生不但要指出对方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还应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在评价同学的“我的一次旅行经历”作文这个时候,学生也许会这样写“你的作文内容挺丰富的,把旅行里看到和听到的都详细写下来,但段落间过渡不太自然,尝试用过渡词或过渡句,能让文章更连贯”。学生能从其他人的作品里学到不同的写作思路及方法,拓展自己的视野维度,当评价他人作品的时候,学生也可更好地领会评价标准,增进自己的鉴赏能力与评价素养,学生参与到评价事宜,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评价变为主动介入评价,加大了自主意识,造就了自我评价及反思的能力,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全面成长。
三、结语
本研究对小学语文习作课堂里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展开了深入探究,通过对教学评一体化相关理论的全面分析,明确了其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里的重要意义,为后续研究搭建了稳固的理论支撑。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提出精准界定教学目标、采用情境教学途径、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又高效,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我评价及反思的能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怎样结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形,制定更为科学、详细且可实际操作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胡长文.“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界,2025,(19):83-85.
[2]陈思琪.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为例[J].考试周刊,2025,(23):28-31.
[3]黄艳,李继林.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评”一体化研究——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5,26(02):8-13.